7月14日,我作为烟台大学物电学院“向阳而生”禁毒宣传队的一员,走进新世界百货开展禁毒知识宣传。这次实践,于我而言,是一次走出书本、触摸现实的成长之旅,让“禁毒”二字从抽象概念,变成了亲身参与的生动实践。
活动筹备时,我们精心打磨宣传册,把新型毒品的伪装形式、危害后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与案例。可真正站到百货商场里,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我才意识到“讲好禁毒知识”远非易事。在服饰区,我主动向一对母子递上宣传册,一开始孩子被册子里的卡通图案吸引,可当我讲到毒品可能伪装成糖果时,母亲瞬间紧张起来,拉着孩子认真聆听。那一刻,我明白我们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守护家庭的“安全锁” 。
美食街的年轻人们,让我看到了青春对知识的渴望。几个大学生围在奶茶店,听我讲完案例后,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存,还追问“怎么辨别电子烟里有没有合成大麻素” 。他们的好奇与认真,让我觉得每多讲一句,就可能在青春群体里多筑一道防毒墙。而在亲子游乐区,用“毒糖果会让小朋友生病”的比喻科普时,孩子们澄澈的眼神、奶声奶气跟读禁毒顺口溜的模样,让我深知趣味科普的力量——禁毒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商户们的反应,也让我触动。文具店老板听完新型毒品可能伪装成文具贴纸的提醒后,当即把宣传册摆在收银台,说“来买文具的学生多,得让孩子们也看到” 。这种从“事不关己”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让我懂得禁毒宣传是一场全民接力,我们播下的种子,真的能在不同角落生根发芽。
活动中,我也有过挫败。递出的宣传册被匆忙拒绝,讲解时被打断……但看到队友们不气馁地继续微笑宣传,我也重新振作。这让我明白,禁毒宣传本就是一场持久战,哪怕只让一个人多了解一分,都是值得的。
返程路上,夕阳洒在商场玻璃上,我望着手里余下的宣传册,心里满是充实。这次实践,我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学习者,而是禁毒知识的传递者、无毒生活的守护者。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量,也看清了青春该有的模样——不是躲在温室,而是走向社会,用所学去发光发热,为守护更多人的美好青春出一份力。
未来,我愿带着这份实践里收获的责任与热忱,继续当禁毒宣传的“小喇叭”,让更多人听见无毒生活的重要,也盼着自己能在一次次“走出去”中,把青春的价值,写进守护社会的篇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