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寇朔】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8-01

七月的烟台,海风裹挟着历史的气息,牵引着我们踏上朝阳街开埠陈列馆与烟台山胶东革命陈列馆的实践之路。这两处看似相隔不远的场馆,却如同一部厚重史书的上下册,一页记载着烟台开埠的百年风云,另一页则镌刻着胶东大地的革命荣光,今天就让我们完成从近代屈共同辱到民族觉醒的精神穿越。

走进朝阳街开埠陈列馆,青石板路的尽头,一栋融合了中西风格的老建筑静静矗立。馆内的老照片里,1861年的烟台港帆樯林立,却挂着多国国旗——那一年,烟台成为山东第一个开埠口岸,被迫向世界敞开大门。玻璃展柜中,泛黄的《烟台条约》副本字迹模糊,却清晰记录着主权的丧失;锈迹斑斑的洋行印章、旧时的煤油灯、西洋钟表,无声诉说着“洋货倾销”“经济掠夺”的过往。最令人震撼的是一幅复原场景:清末的朝阳街商铺林立,却半数挂着“洋行”“洋货”的招牌,中国商人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讲解员说,开埠带来了近代工业与技术,却也让烟台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那一刻,我终于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国人亲历的挣扎与屈辱。

午后的烟台山,松柏苍翠,胶东革命陈列馆的红色展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如果说开埠陈列馆是一部“屈辱史”,这里便是一部“抗争史”。1938年的烟台抗日武装起义照片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青年举着步枪,眼神坚定——他们是胶东抗日游击队的先驱,在日军侵占烟台后,用简陋的武器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展柜中,一件打满补丁的军大衣静静躺着,衣角的弹孔记录着雷神庙战斗的惨烈;泛黄的战地日记里,“为了胶东的解放,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字迹力透纸背。最让我动容的是“胶东乳娘”展区:战争年代,300多名哺乳期妇女冒着生命危险,哺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她们中有人为保护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骨肉,有人被日军严刑拷打却始终守口如瓶。黑白照片上,乳娘抱着婴儿的笑容温柔而坚毅,那是苦难中最动人的人性之光。

从开埠的屈辱到革命的觉醒,两处场馆的参观如同一堂立体的历史课。我忽然明白,烟台的近代史,正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列强的入侵打破了闭关锁国的迷梦,而无数仁人志士的抗争,最终让民族从沉沦中崛起。开埠带来的不仅是屈辱,更让国人看到了世界的差距;革命的烽火不仅是抗争的记录,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

离开时,夕阳为烟台山镀上金边,海风穿过朝阳街的老建筑,仿佛在诉说: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记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铭记开埠的屈辱,更要传承革命的精神——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这或许就是此行最深刻的感悟: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我们更应懂得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更应肩负起让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踩着清晨的薄雾走进所城里时,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湿了鞋尖。作为溯光所城实践队的一员,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历史探访,却没料到,这座古城会用它的肌理、故事与温度,在我心里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 附件【1.jpg】已下载
  • 附件【3.jpg】已下载
  • 附件【2.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