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这次以文化遗产探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于我而言,是一场沉浸式触摸历史、感悟传承的珍贵旅程,所见所感,皆化为成长路上的深刻印记。
石刻博物馆的古旧牌匾,静静诉说着多元历史身份。从“繆鄭玄帝閣”的文化贮藏,到民国儿童公祠、解放后小学,再到如今的石刻展示所,岁月在建筑与功能转换间留下痕迹。站在古老石刻前,那些文字与图案,是先人思想与生活的“时光胶囊” 。我细辨石碑纹理,仿佛能看见古时匠人雕琢的专注,能透过文字触摸历史场景,民俗风情、信仰追求一一浮现,让我对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多元有了具象认知,明白传承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延续民族的精神根脉。
在古建筑前,烟台大学檐铃衔春实践队的合影,定格了青春与历史的相遇。队友们并肩而立,背后是历经风雨仍巍峨的建筑,色彩斑驳的彩绘、古朴的飞檐,无声彰显着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这让我深知,文化传承不是孤独的坚守,而是一群人携手的奔赴。我们在实践中交流对历史的解读、对保护的思考,青春力量与文化遗产碰撞,激发出传承创新的火花,懂得年轻一代要成为文化桥梁,让古老与现代对话。
墙上那幅古建筑水彩画,以艺术之笔留存历史神韵。画中砖石路、拱门建筑,在水墨晕染间,把实地探访的直观感受,转化为更具诗意的文化符号。这让我领悟到,文化传承可以有多元表达。除了实地保护、学术研究,艺术创作能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爱,拓宽传承路径,让更多人看见文化之美。
齐家巷遗址公园的展板,呈现着遗址保护的生动实践。施工前后的对比、院落布局图,见证着从荒芜到有序保护的蜕变。这让我明白,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的、可触摸的。每一块砖石的归位、每一处布局的还原,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延续。它启示我们,传承要落到实处,从大规划到小细节,以科学、耐心的态度,让遗址“活”在当下,成为人们了解过去、连接未来的纽带。
此次实践,是一场文化传承的“知行合一”之旅。从历史建筑到艺术表达,从遗址保护到自然共生,我触摸到文化传承的多面性,也明晰了自身作为传承者的责任。未来,愿以所学所感,化作传承路上的微光,让文化遗产在时代浪潮中,永远熠熠生辉,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传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