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机电学院 王依婷】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30

当实践团队的脚步踏上沂蒙老区,那些曾在史料中静静躺着的故事,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里、红色影视基地的场景中、汉墓博物馆的文物间,渐渐有了生动的轮廓。踏步在红色影视基地栩栩如生的场景中,在寻常巷陌的讲述里、旧址遗存的痕迹中,触摸到了沂蒙精神最本真的模样。

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入口处,一位坐在石碾旁卖冷饮雪糕的大娘听说我们来寻访红嫂故事,站起身来和蔼地讲述着:当年六姐妹就是在这一片,领着全村人烙煎饼、做军鞋,磨盘转得比星星还勤。她的手指抚过碾盘上深深的刻痕,听说光孟良崮战役那阵子,就烙出够一个团吃的煎饼,鞋底子纳得比石头还结实。她说, 她的婆婆就是红嫂中的一员。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描述,让史料里“15万斤煎饼、500双军鞋的数字有了温度。后来在红色影视基地,我们试着坐在复原的织布机前,才发现简单的穿梭动作不到一刻钟就累得肩膀发僵,而当年贾桂存组织的妇女们,就是这样一针一线织出了军队的军装,那些棉布的经纬里,藏着比针线更坚韧的力量。

马牧池村的汶河岸边,一位开着三轮车路过的师傅见我们在看女子火线桥的纪念碑,停下车搭话:这水底下,当年可站着三十多个娘们儿呢。他指着河面,听老辈人讲,那时候男人们都上了前线,妇女们就自己跳进凉水里,用门板搭了座桥,让部队从身上踩过去。在影视基地的沉浸式体验区,我们踩着模拟的河水站在复原的人桥旁,冰凉的触感从脚底升起时,突然懂了当地人口中门板上的脚印带着热乎气的含义。

明德英故居的土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让人不禁再次想起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见着受伤的八路军,想都没想就用乳汁救了人,怀里还揣着自己的娃呢。那时候谁家都缺粮,她把仅有的小米熬了粥给战士,自家孩子就啃地瓜干。后来在沂南汉墓博物馆,看到汉代画像石上军民互助的图案时,忽然觉得这份朴素的大义早有源头——那些刻在石头上的温情,原来早已融进这片土地的血脉。在王换于创办的战时托儿所旧址,一张褪色的名单贴在墙上,管理员说:当年这里住过近百个革命后代,听说创办人自己的孙子饿得哭,她却把奶水省给烈士的孩子。这种超越亲疏的牵挂,让博物馆里家国同脉的匾额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张太菊故居的地下通道入口处,一块被磨得发亮的石板引起我们注意据说,当年就是从这下面,藏过不少抗日的干部。为了掩护他们,这家的女主人和孩子挨过打,两个娃都没保住,可她从没说过一个悔字在祖秀莲曾藏身的山洞里,岩壁上还留着烟熏的黑痕,我们看向一处凹陷,这是她放油灯的地方,二十多天里,每天摸着黑送饭,就怕被鬼子发现。这些带着伤痕的痕迹,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什么是坚守。

离开沂蒙那天,送我们去影视基地的出租车司机如约把我们送到车站,车里放着《沂蒙小调》。他说:你们来看看好,这些事啊,得有人常想常提。车窗外,成片的谷子地在风中起伏,像极了当年支前队伍涌动的身影。这段实践旅程让我们明白,沂蒙精神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藏在石碾的刻痕里、门板的纹路中、寻常人的讲述间。它教会我们:最伟大的力量,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选择里——是选择把乳汁分给战士,把温暖留给伤员,把生路让给军队,把牵挂系给家国。而我们此行的意义,便是把这些选择背后的赤诚,轻轻放进心里,带向更远的地方。

从沂蒙红嫂到新时代的巾帼先锋,女性的力量从未褪色,反而在时代的浪潮中愈发磅礴。 如今,她们是科研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研究者,是乡村振兴中带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是三尺讲台上播撒知识的教育者,是抗疫一线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无论在哪个领域,她们都以智慧、勇气和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延续着沂蒙女性那股不服输、敢担当的精神血脉,让她力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耀眼光芒。


  • 附件【图片1.jpg】已下载
  • 附件【图片2.jpg】已下载
  • 附件【图片3.jpg】已下载
  • 附件【图片4.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