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大学第一届红色舞台剧的舞台上,我们于四月二十日演绎了胶东乳娘的经典红色故事。这段充满力量的演绎,让我们对沂蒙女性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更强烈的探索渴望。于是,我们循着历史的脉络,前往沂南县,开启了一场追寻与感悟之旅
当我们踏上沂南县这片浸润着历史肌理与红色血脉的土地,一场叩击心灵的实践之旅便悄然启程。这段旅程,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让我得以俯身触摸沂蒙六姐妹的英勇足迹,静心体悟沂蒙红色精神那穿越岁月的炽热与厚重。
初抵沂南,我们首先步入汉墓博物馆。这座矗立在时光长河中的建筑,宛如一部用砖石镌刻的史书,每一道斑驳的纹路、每一方沉默的壁画,都在低声絮语着千年前的故事。距今1700余年的汉墓,墓室结构精巧如棋局,前、中、后三室与侧室错落相衔,严谨中透着古人的宇宙观,站在幽暗的甬道中,仿佛能听见时光在砖缝间流淌的回声。墓室虽阴冷,壁画却似燃着不灭的光——雕刻的线条如活物般跃动,技法兼容并蓄,将彼时的生活图景凝练成时光的琥珀。祭祀图上,人们垂首躬身,祭品在案上泛着肃穆的光,那份对祖先与神灵的敬畏,并非盲从的虔诚,而是一个民族对生命本源的叩问,庄重得让人心生敬畏;农耕与市集的画面里,农人弯腰的弧度、商贩吆喝的情态,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伸手便能触到那时的烟火气。这壁画便是古人用匠心织就的生活长卷,让千年前的呼吸与我们的心跳在此共振。这份跨越千年的坚守与创造,让我忽然懂得:所谓工匠精神,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将生活的热忱与对永恒的追求,一凿一斧刻进时光里的执着。如今我们伏案苦读、躬身实践,不也正是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壁画”吗?
继而走进红色影视基地的沂蒙六姐妹展馆,空气瞬间被一种深沉的肃穆包裹。那些静静陈列的物件,皆带着体温与泪痕:扁担上的沟壑,是日夜奔走支前时,责任在木头上刻下的痕迹;军鞋的针脚细密如繁星,每一道线都是沂蒙母亲们将牵挂纺成的经纬,纳进了寒夜的暖、临行的嘱;纺车的轮轴上,还缠着未褪尽的棉絮,仿佛能看见灯下的身影彻夜转动,将辛劳纺成军资,也将柔弱纺成钢。这些物件从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一个个滚烫的灵魂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却在山河破碎时,用看似纤细的肩膀扛起了民族的脊梁。望着那根磨得发亮的扁担,让我明白:伟大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危难时刻,普通人选择“再扛一程”的坚守;是明知前路坎坷,仍愿将最后一口粮、最后一块布捧出来的赤诚。
这场沂南之行,如同一堂立体的历史课,让我在触摸中懂得了“传承”二字的分量。汉墓的壁画告诉我们,文明的长河从来不是断裂的碎片,而是古人将智慧注入时光,再由我们接过的接力棒;沂蒙六姐妹的故事则昭示,精神的火焰从不会因岁月而熄灭,它藏在平凡者的抉择里,在需要时便会燎原成炬。
离开沂南时,夕阳正为这片土地镀上金边。此刻我才真正懂得,历史从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在砖石里、物件中、血脉间的呼吸。它教会我们古人用匠心守护文明的根,沂蒙儿女用热血筑牢民族的魂——就像那些胶东乳娘,她们用哺乳期的乳汁哺育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国大义,用“亲身母亲”般的守护,在烽火中为未来留下希望的火种,她们的故事不是传说,而是刻在胶东大地上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丰碑。而我们这代人,该用担当续写时代的篇章。沂蒙的风,既吹过千年前的农田,也吹过战火中的茅屋,如今正拂过我们年轻的脸庞——那是历史的嘱托,也是未来的召唤。我愿带着这份感悟前行,让沂蒙精神的火种在心中不灭,让胶东乳娘用生命诠释的“大爱”与“坚守”融入血脉,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做一个不负历史、不负时代的接力者,让红色的血脉与文明的薪火,在我们手中继续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