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情系润泽”支教队在山东省曹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少儿编程启蒙活动,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新奇体验,增长了他们的科技知识与视野。支教队员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将编程的乐趣与奥秘带进了乡村课堂。
编程,在许多人眼中常被视为“高大上”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概念,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中的“黑客”,这种“编程高深难懂”的刻板印象在少儿群体中尤为普遍。为了打破这层认知壁垒,激发孩子们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系润泽支教队队员们精心选用了国产少儿编程软件Mind+作为教学工具。队员们将编程的本质通俗地解释为“编写指令让计算机执行特定任务”,旨在让孩子们理解编程并非遥不可及。
当日下午,活动正式开始。电脑屏幕上跳动的编程界面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但部分孩子仍显露出些许胆怯。有个小朋友甚至说:“编程这么难,怎么可能学会啊?”这恰恰印证了改变刻板印象的必要性。支教队员们早有准备,迅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配备好电脑,投入到教学中。
教学从一段由Mind+制作的生动动画演示开始,孩子们的兴趣瞬间被点燃。随后,队员们深入浅出地讲解动画背后的原理,将抽象的程序逻辑与现实生活工具类比:“编程就像使用工具箱里的螺丝刀或扳手,每个代码块都是完成特定功能的工具。”孩子们渐渐理解了概念,但仍充满好奇:“为什么点这里小人就会动?为什么那个东西不动?”面对这些充满探索欲的问题,队员们巧妙地避开了复杂的底层代码知识,转而用生活中“开灯需要按开关”“操作电脑需要点击鼠标”等常见现象进行类比解释,既解答了疑惑,又保持了编程世界的神秘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埋下了好奇与思考的种子。

紧接着,队员们引导孩子们认识Mind+界面上的基础指令模块。从最直观的“向左移动10步”开始讲解,这个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移动”紧密相连,孩子们理解迅速,甚至初步接触到了坐标轴等数学知识,并成功让屏幕上的角色动了起来。随后,队员们借助软件内置的丰富素材库引入“变量”概念,通过对比不同角色的特性差异,帮助孩子们逐步理解这一抽象但基础的程序概念。这一刻,对于从未接触过编程的孩子们来说,是认知的一次全新飞跃,那层关于编程“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正在悄然瓦解。

活动最后阶段,支教队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了分组教学。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队员们主要通过预先编写好的趣味小游戏(如《坦克大战》)来巩固已学的移动、指令等基础概念。孩子们在操作坦克前进、转向的过程中,兴致盎然地复习了知识。而对于年龄稍大、理解力更强的孩子,队员们则深入讲解了编程中至关重要的“判断”和“循环”语法概念。通过设计巧妙的动画实例,将之前学习的移动指令与新概念联系起来,生动演示了“条件满足时执行动作”和“重复执行某操作”的逻辑,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这些编程核心思想。
此次少儿编程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兴趣的点燃和视野的开阔。情系润泽支教队的队员们用专业与热情,成功地在曹县未保中心的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技的种子,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编程的乐趣与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探索数字世界的新窗口。它如同一簇明亮的火种,在孩子们原本对数字世界感到陌生甚至敬畏的心田里,成功地燃起了探索的兴趣之火。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代码符号,在Mind+生动的积木块和队员们耐心的引导下,化作了孩子们指尖可触碰的指令,化作了屏幕上灵动的角色与绚烂的动画。少儿编程活动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尝试和欢笑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