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与“让爱无碍”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其他队员一同踏上烟台、威海、青岛三地各地市检察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调研之路。
从调研中统筹记录不同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与检察案例,到组织讨论当天发现的设施标准模糊、责任主体交叉等问题,这段旅程让我对公益诉讼的认知,比单纯研读法条时更加立体——它既是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更是需要众人合力托举的民生重量。
调研途中,我总在想,法律的温度到底藏在哪里?或许是威高区检察院在收到政府整改回复后实行的“回头看”机制里;是芝罘区检察院将无障碍设施、信息、服务三大领域公益诉讼同步推进的工作里;是栖霞市检察院利用“府检联动”机制处理部门职能不清的实践里;是崂山区将检察官介入提前到盲道设计初期,进行预防性监督的创新里;是黄岛区与残联搭建协作桥梁,在青岛盲校过路语音红绿灯整改后,盲人学生的微笑里。
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段旅程的价值。它让我们跳出课本,看到法条如何在检察官的笔端、在队员的记录本上、在特殊群体的脚步声里,变成改变现实的力量。当队员们认真倾听检察官讲述案件处理过程时,我知道,这场调研早已超越了任务本身。
未来,这段经历会像我们记录的那些整改数据一样,成为我法学路上的重要坐标。我会带着团队共同的感悟继续前行,让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交织生长,期待有一天,能和更多人一起,让“有爱无碍”从调研日志里的愿景,变成每个角落都能触摸到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