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薛丁瑄】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6

当载着我们的高铁缓缓驶入章丘站,窗外的景致便从城市的高楼大厦逐渐切换成了乡村的绿野平畴。下了高铁,转乘的乡村公交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车厢里满是带着乡音的交谈声,让我们心中对东陔村的期待愈发浓烈。

公交在一个写着东陔村的路牌旁停下,刚下车,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便映入眼帘。我们采访的村民笑着迎上来:这棵槐树可有 200 年光景了,是咱村的老寿星抬头望去,浓密的枝叶遮天蔽日,树身上的纹路如同岁月刻下的年轮,诉说着村子的过往。不远处,一座 60 年的水库静静地卧在山坳里,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绿树和天空的白云。

东陔村有 300 多户人家,走进村子,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独特的布局。家门普遍很窄,巷子又深又窄,却四通八达,像个迷宫。我们在巷子里穿梭,时不时要侧身才能通过。村文书介绍: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格局,既安全又能挡风。在一条深巷里,我们看到一户人家的院墙上搭了一座像天桥一样的桥,村文书说:这桥有八公分长,是以前两户人家方便往来搭的,现在成了村里的一景。

村子里的小卖部很有特色,光线昏暗,货架上摆着各种日用品,透着浓浓的年代感。店主是位老大爷,见我们进来,慢悠悠地站起身,问我们需要点啥。我们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给我们搬来板凳,让我们在店里歇歇脚。

傍晚时分,我们开始采访饭后在巷子里纳凉的村民。大家搬着小马扎聚在大槐树下,摇着蒲扇聊着天。我们问起村民的姓氏,得知村里有彭、刘、王等多个姓氏,但村名并非以姓氏命名。一位姓彭的大爷告诉我们:咱村可有文化了,出过两个市长,一个在济南,一个在北京,都是咱村的骄傲。

在东陔村的考察收获颇丰,我们收集到了不少独特的方言词汇。村民们说话带着浓浓的乡土味,比如把傍晚擦黑儿,把舒服得劲儿。但和村里的年轻人交流时,发现他们的话语中夹杂着不少普通话词汇,”“这些方言代词用得越来越少了。

离开东陔村时,夕阳的余晖洒在 200 年的大槐树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回望这个有着独特布局和深厚文化的村子,我们知道,这里的每一条窄巷、每一座小桥、每一个方言词汇,都是村子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我们会把在这里收集到的乡音好好珍藏,让这些独特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