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胥嘉禾】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6

参加凤莱驿党群服务中心的宣讲活动,是一次打破认知壁垒、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实践体验。宣讲团先是讲述了核能在今天的应用,随后又讲述了中国早期研发原子弹的两弹一星元勋的事迹与过往。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科学普及,更是一场直抵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宣讲中,从核辐射在核电能源、医疗诊断、工业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到如何科学防护、避免风险,一个个具体案例让“核辐射”从模糊的“危险符号”变成了可认知、可掌控的科学概念。尤其当讲到我国核技术从“两弹一星”时期的艰难突破,到如今民用领域的广泛造福,突然读懂了其中的传承——当年元勋们在荒漠中与核辐射“共舞”,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撑起国家脊梁;而今我们研究核辐射的和平应用,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民生,这本身就是对先辈精神的延续。

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对未知的恐惧源于不了解,而爱国的行动源于对责任的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传承科学家精神,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随后宣讲团队又讲述了我国过去原子弹的研发历程,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党中央果断提出“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1955年正式立项,代号“596工程”。在研发初期,因条件缺乏,面临许多问题,缺技术、缺设备、缺资料,科研人员从零开始,钱学森、钱三强等科学家牵头,组建原子能研究所,在荒滩上建起实验基地;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计算尺手工演算,仅铀-235提炼的关键数据就演算千万组。

重走元勋们与核辐射打交道的历程,更懂他们的无畏与智慧:邓稼先在核试验后徒手检查弹片,明知辐射致命却“怕的是任务完不成”;钱三强在实验室研究核裂变,用精密计算为核弹研发奠定基础;于敏在氢弹理论突破中,仅凭纸和笔推演千万组数据,避开辐射风险的同时实现技术跨越。

他们面对核辐射,不是盲目冒险,而是用科学精神掌控风险,用生命重量衡量国家利益。这些元勋们用生命诠释了“知其险而为之”的担当——真正的爱国,是清醒认识代价后,依然选择为国家需要“向前一步”。

凤莱驿党群服务中心的这场宣讲,不仅是一次核能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场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从“两弹一星”到民生应用,中国核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学家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奋斗史。正如活动结语所言:“核技术之光,因爱国之心而更加璀璨;民族复兴之路,因科学担当而稳步向前。”

此次活动让我深刻领悟:爱国从不是口号,而是以科学态度正视风险、以生命热忱践行使命的行动。这份精神,必将激励新一代青年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他们的时代答卷。



  • 附件【1.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