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3日,我们“滨”河“济”千秋队的实践之旅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天,我们团队秉持着节约环保的原则和自讨苦吃的精神,选择了乘坐近八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从烟台出发,抵达有“泉城”济南。济南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热”情的拥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抵达后,我们稍作休整,便按照预定的行程开始了第一天的参观学习。首先来到了济南市博物馆北门,在博物馆门口,队员整齐地站成一排,拍摄了此次实践的第一张大合影。这张合影不仅记录了我们团队的团结与凝聚力,也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留下了珍贵的回忆。进入博物馆后,队员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有时是互相科普,有时是指出对方的不足,更多的时候则是跟在解说员旁边,认真倾听展品背后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最好体现。
在济南市博物馆,我们通过馆内的实物展示和详尽的文字介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黄河岸边,见证了历代治黄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尤其是那些治黄工具的展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治黄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离开济南市博物馆后,我们徒步前往山东省文化馆。在那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还了解到了许多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民间艺术。它们承载着黄河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治黄工作者不断前进。
随后,我们来到山东省博物馆。这里展示了黄河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还特别设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专题展览。通过参观这些展览,我们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治黄技术探秘”展区,我们亲眼见到了许多先进的治黄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治黄工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治黄工作的风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的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最后,我们来到了山东省图书馆。在这里,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黄技术革新的书籍和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我们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黄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我们还找到了许多关于治黄劳模的专访和报道,这些资料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治黄劳模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
一天的参观学习结束后,我们回到酒店进行了总结。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今天的收获和感受。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我们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肩负起保护黄河、传承治黄精神的责任,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天的实践,虽然辛苦,但却充满了收获和感动。我们深知,这只是我们实践旅程的开始,未来的几天里,我们将继续深入黄河流域,探寻治黄技术革新,学习劳模精神,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我们期待着明天的到来,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治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