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宋宜融】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0

踩着清晨的薄雾走进所城里时,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湿了鞋尖。作为溯光所城实践队的一员,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寻常的历史探访,却没料到,这座古城会用它的肌理、故事与温度,在我心里刻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抚摸北城墙的夯土时,指尖触到的裂痕像一道陈旧的伤疤。向导说,这是1938年日军炮击留下的痕迹,当时三名百姓为掩护伤员,就是在这里被炮弹击中的。黄土里混着的海草还带着淡淡的咸涩,那是六百年前军民筑城时,用"三土两草"的古法埋下的坚守。忽然想起课本里"烟台开埠"的章节,那些铅字描述的屈辱,此刻都化作了掌心下粗糙的质感——原来历史从不是冰冷的年份,而是能被触摸、被感知的温度。当我把耳朵贴近墙面,仿佛能听见重叠的声音:明代士兵的操练声、开埠后百姓的叹息声、抗战时的呐喊声,它们穿过六百年的时光,在夯土的孔隙里沉沉回响。

"三义胡同"看到那面贴满老照片的墙时,眼睛忽然发潮。1941年的冬天,这条胡同里的三十多户人家,就是靠着墙洞传递的粮食,支撑着抗日根据地的补给。照片里穿棉袄的妇人、系围巾的孩童,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我想象的恐惧,只有一种平静的坚定。带队老师说,这就是胶东人的性格:越是难,越抱团。想起出发前爷爷讲的故事,他的父亲当年就是从所城里参军的,临走时只带了一个贴饼子。那时总觉得"家国情怀"是宏大的词,此刻站在胡同里才懂,它其实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选择里——是母亲把最后一把粮食塞进墙洞,是少年瞒着家人偷偷送情报,是无数个"小人物"在乱世里守住的那点微光。

最意外的触动,来自傍晚"薪火书房"的那叠笔记本。从1945年到2025年,四代人接力记录着所城的故事。最老的那本纸页已经泛黄,字迹却依旧有力:"教娃娃们记住,墙可以塌,骨头不能软。"最新的那本是个高中生写的,里面贴着她拍的夯土墙照片,旁边画着小小的五角星。书房主人说,这些本子从不锁,谁想写都可以接着写。我拿起笔时,手竟有些抖,最终只写下:"我们来了,我们记得。"原来传承从不是刻意的仪式,就像这叠本子,没人规定要写什么、要传多久,却自然而然地延续了八十年。

离开所城时,夕阳把夯土墙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沉默的河。回望那片灰瓦连绵的街巷,忽然明白"溯光"这两个字的分量——我们溯的不仅是历史的光,更是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勇气、善良与坚守。所城里的每一块砖、每一道缝,都在告诉我们:所谓爱国,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记住那些为了守护家园而付出的人,是接过他们没写完的故事,是在自己的时代里,做一个"骨头够硬"的中国人。

这大概就是社会实践最深的意义:不是收集多少史料,不是拍多少照片,而是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里的历史,真正走进心里,化作往后人生里,一点不会熄灭的光。

  • 附件【1.jpg】已下载
  • 附件【2.jpg】已下载
  • 附件【3.jpg】已下载
  • 附件【4.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