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张倬玮】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团委发布时间:2025-07-20

踏入胶东革命纪念馆的第一天,仿佛瞬间被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泛黄的战地日记里,字里行间是战士们对家国的赤诚;锈迹斑斑的步枪上,还凝结着冲锋陷阵的勇气;一幅幅黑白照片中,胶东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在光影里愈发清晰。

烽火岁月里,胶东儿女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家国”二字。在沂蒙山区,妇女们昼夜赶制军鞋,纳鞋底的麻线勒破了手指,血珠滴在鞋面上,就像开出了一朵朵映山红;在渤海湾畔,渔民们冒着炮火把船只改造成“土炮艇”,用鱼叉和炸药包对抗敌人的铁甲舰;在根据地的学堂里,孩童们传唱着“拿起刀枪保家乡”的歌谣,眼神里燃烧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正是这股“军民一心、生死与共”的力量,让胶东根据地在一次次围剿中屹立不倒,成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尖刀。

如今,雷神庙的枪声早已化作纪念馆里的解说声,马石山的松柏愈发苍翠,红嫂的故事被编成戏曲在城乡传唱。但我们深知,铭记历史从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苦难,而是要从先辈的足迹里汲取前行的力量。当我们在自贸试验区的办公楼里规划发展蓝图时,当我们在现代化港口指挥巨轮远航时,当我们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种希望时,其实都在续写着胶东革命的新篇章——那份“敢为人先、勇挑重担”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基因。

最触动我的,是展厅里那封未寄出的家书。年轻的战士在信里叮嘱家人“勿念”,却在结尾悄悄写下“若我不归,愿家国安宁”。原来课本里的“英雄”,也曾是会牵挂柴米油盐的普通人,只是在时代的洪流里,他们选择把“小家”藏进心底,扛起了“大家”的重量。

一天的参观,让“胶东精神”从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力量。那些在苦难中坚守、在绝境中奋起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像是在提醒我们:今天的安稳,从不是凭空而来。

接下来的六天,想带着更多思考去探寻——探寻这些精神如何在岁月里传承,也探寻我们这代人该如何接过这份沉甸甸的接力棒。第一天的感动,是起点,也是动力。

  • 附件【01.jpg】已下载
  • 附件【02.jpg】已下载
  • 附件【03.jpg】已下载
  • 附件【04.jpg】已下载
  • 附件【05.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