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雷神庙斑驳的青砖前,七月的蝉鸣忽然低了几分。指尖抚过墙面上深浅不一的弹孔,那些凹陷里仿佛还嵌着八十多年前的硝烟味——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历史的体温。
讲解员推开西厢房的木门时,阳光斜斜切过陈列柜里的步枪。"1938年2月,胶东特委的同志们就是在这里用这样的武器,和日伪军整整周旋了七个小时。"她指着墙上的作战地图,红笔勾勒的路线像一道凝固的血痕。我忽然注意到墙角的弹痕呈放射状分布,讲解员说那是敌人用机枪扫射的痕迹,而就在这片狼藉中,理琪同志带着战士们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后院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树干上的弹孔被岁月磨得圆润,却仍能辨认出当年的狰狞。一位白发老人坐在树下纳凉,见我们驻足,便打开了话匣子:"我爷爷说,那天枪声从清晨响到午后,村里的妇女们都往庙里送水送绷带,子弹嗖嗖地从头顶飞,没人敢抬头。"他指着不远处的石阶,"理琪同志就是在这儿牺牲的,才30岁啊。"
离开时,夕阳为雷神庙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那些冰冷的弹痕忽然有了温度——它们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无数年轻人用生命写下的誓言。我们这代人习惯了在空调房里刷着手机,很难想象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为了信念奋不顾身。
回程的车上,同学们都沉默了。或许我们终于明白,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关键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的普通人。雷神庙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滚烫的初心,永远值得我们仰望。这个夏天,我们在这里读懂了"担当"二字的分量——它不在教科书的黑体字里,而在每一道弹痕、每一段往事里,在我们脚下这片滚烫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