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物电学院 吕典】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5

7月14日上午九点,我们团队在烟台市莱山区明泉村开展了公交车运行情况调研,通过问卷形式与当地老人沟通交流。五个小时的实践过程,让我在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和线路认知三个方面有了切实的提升。

调研准备阶段,团队在问卷设计上存在分歧。部分成员认为应侧重发车时间和班次间隔,另一部分则强调站点覆盖范围和换乘便利性,对老人的接受能力考虑不足。到达明泉村后,看到多数老人行动迟缓、听力不佳,我们迅速调整策略,根据成员特长进行分工:表达能力强的负责引导老人理解问题,细心的成员专门记录补充信息,对线路较熟悉的则同步标注老人提及的站点和路段。实际调研中,这种分工展现了明显效果。面对一位用方言反复提及“赶不上早班车卖菜”的老人,记录员立刻标注“早班发车时间需优化”,引导员顺势追问具体时间需求,配合流畅。这让我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关键不是消除意见差异,而是在共同目标下,让每个人的优势形成互补,通过明确分工提升整体效率。

与明泉村老人沟通的难点,主要在于方言障碍和认知差异。部分老人听力下降,常规交流方式难以奏效;还有些老人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问“公交车是否准时”,得到的回答常是“司机人不错”。初期因沟通不畅导致进度缓慢,我们及时调整了方式:放慢语速,配合手势示意时间、距离等概念;遇到方言难懂的情况,主动向路过的村民求助翻译;对于答非所问的情况,不急于纠正,而是从老人的表述中寻找关联信息。比如有位老人起初不愿配合,队员以家常方式交流后,不仅完成了问卷,还获取了“村口无站牌但常年有人候车”的重要信息。这让我认识到,有效的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更要根据对象特点调整策略,在尊重和耐心的基础上建立信任。

调研前,我们通过线路图掌握了明泉村周边109路、36路等公交的基本信息,自认准备充分。但与老人交流后发现,实际运行情况与理论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多位老人提到“从村西头到主路站点,年轻人走10分钟,我们得20多分钟”,这与地图上“步行5分钟”的标注差距显著,原因是老人需绕行田埂和积水路段;还有老人反映“109路支线冬季停运”“36路末班车常提前发车”,这些细节在线路图和官方信息中均未体现。这让我意识到,对公交线路的熟悉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信息,必须结合用户实际体验。后续调研中,我们重点记录这类实际运行中的问题,使收集的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此次明泉村调研虽时间不长,但让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需在实践中动态调整分工,沟通能力要根据对象特点灵活优化,对事物的认知则必须经过实际验证才能扎实可靠。这些经验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附件【实践感言01.jpg】已下载
  • 附件【实践感言04.jpg】已下载
  • 附件【实践感言02.jpg】已下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