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物电学院聚力远航实践队,我踏入烟台山京剧艺术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对传承与发展有了深刻感悟。
走进艺术馆,老旧的戏票、泛黄的演出报纸,瞬间把我拉回烟台山京剧辉煌的往昔。遥想当年,谭鑫培登台,梅兰芳留影,戏曲的旋律在烟台山的空气中流淌,票友们的喝彩声仿佛还在耳边。那时的京剧,是街头巷尾的热闹,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虽带着旧时光的烟火气,却纯粹而热烈。可在过去,受限于条件,京剧传承靠艺人流动、票友口传,场馆简陋,很多精彩故事只能在岁月里慢慢黯淡。
如今的烟台山,早已焕然一新。京剧艺术馆外观融合传统与现代,白墙灰砖搭配红门,沉稳又有韵味,成了烟台山文化新地标。馆内,现代展陈方式让历史 “复活”,老物件与新科技结合,把掖县 “双庆” 堂会的热闹、周信芳创建梨园公会的担当,一一呈现。我站在展品前,仿佛能看见先辈们为京剧传承努力的模样,也看到新时代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次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传承与发展的力量。烟台山的京剧艺术,没有在时光里消逝,而是借由艺术馆,以更系统、更生动的方式延续。从过去依赖人情、场地的 “粗放” 传承,到如今借助专业场馆、规范展陈的 “精细” 弘扬,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改变。传承,不是简单地留住过去,而是让过去的精彩,在当下找到新的表达,吸引更多年轻人,就像我们实践队成员,通过这次参观,对京剧从陌生到好奇,愿意去了解、去探寻。
发展,也不是摒弃过去。烟台山在变,建筑更美观,设施更完善,但京剧艺术馆里,那些老戏票、旧报纸,始终在诉说过去的故事。这让我明白,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是发展的根基。就像我们所学的专业,物电知识的传承,也需要不断创新方式,让古老的原理,在新时代的科技浪潮里,找到新的应用,焕发光彩。
离开烟台山,我的内心满是触动。这次实践,不仅让我触摸到烟台山京剧艺术的温度,更让我懂得,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专业学习,都要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拥抱当下中寻找方向。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携手前行的旅程,这趟烟台山之行,会成为我成长路上,关于传承与发展最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