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7日,在东阿县刘集镇苫山村,来自烟台大学的烟育菏梦支教队开启了他们充满意义的支教之旅。这一天,注定成为孩子们和支教老师们共同的难忘记忆。
清晨,阳光柔和地洒在苫山村小学的校园里,宁静的校园随着孩子们的到来逐渐热闹起来。烟育菏梦支教队的老师们早早做好了准备,他们怀揣着满满的热情和期待,迎接着这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一天。
伴随着朗朗读书声,支教的一天正式拉开了帷幕。首先登场的是语文课,支教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课文中的故事,每一个文字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跳跃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清脆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仿佛是最动听的乐章。
图为同学们认真听讲语文老师讲课 通讯员 韩贻飞 摄
紧接着的英语课同样精彩纷呈。支教老师用标准而流畅的发音,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生动的情景模拟、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着英语的魅力。他们积极举手发言,勇敢地用新学的单词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数学课上,老师利用绳子以及杯子,向同学们展示着圆的知识,通过绳子的套圈、标记、测量大家很快知道了水杯的周长,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积极发言,发表他们对于圆的周长以及半径之间的关系,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后,老师才将答案缓缓拖出,但这样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思辨精神,还加强了同学们对于周长以及半径之间关系的联系的印象。
上午的时光在知识的传递中匆匆而过,孩子们在语文和英语的世界里畅游,在数学的海洋里讨论,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和快乐。
下午,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老师们为孩子们带来了关于反冲力的知识。对于这些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们来说,牛顿三定理显得有些陌生和抽象。然而,支教老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耐心,将复杂的物理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他们讲述着汽车的尾气排放、喷气式飞机的飞行原理,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影子。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反冲力,老师们准备了精彩的视频。当火箭发射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长长的喷射火焰通过屏幕展示着他那无限耀眼的亮光,当火箭缓缓升上高空变成一团火球时,它化为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惊喜和好奇的光芒。那巨大的推力、熊熊的火焰,仿佛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科学的热爱之火,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动力。
随后,实践环节开始了。孩子们分组动手制作属于自己小组的火箭。他们认真地剪裁、粘贴,每一个步骤都做得小心翼翼。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个个小巧而精致的火箭逐渐成型。尽管雨滴渐渐落下,但孩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们带着自己制作的火箭来到室外,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火箭发射的那一刻。
图为同学们制作属于自己的气动火箭 通讯员 韩贻飞 摄
“三、二、一,发射!”随着老师的口令,一枚枚火箭腾空而起。在空中构成了独属于科学地魅力画卷,天空中的火箭代表着孩子们对于科学的向往飞翔高空,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地跳着、叫着。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服,但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对科学的无限向往。
当一天的课程结束,孩子们安静地自习,回顾着一天所学的知识。他们认真地写着作业,思考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专注的神情让人感动。烟育菏梦支教队的老师们则在一旁默默陪伴,随时准备为孩子们解答疑问。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烟育菏梦支教队用他们的爱心和耐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户,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的种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孩子中会有人因为这一天的经历,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走上探索未知的道路;也许会有人因为语文课上的一篇文章,爱上文学,用文字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也许会有人因为英语课上的一次交流,勇敢地走向世界,去拥抱多元的文化。
图为同学们认真听讲数学老师讲课 通讯员 韩贻飞 摄
烟育菏梦支教队的付出,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力量,让我们相信,知识的传递可以跨越地域和条件的限制,为每一个孩子带来改变命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