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最新动态 机电学院】秧歌绽魅力,实践展芳华

来源: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4-08-13

“非遗是一条文化的红线,牵引着我们走过岁月的长街。”为积极响应2024年全国“两会”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号召,引领广大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由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组建的“锦绣为秧”实践队围绕胶东非遗文化——海阳秧歌开始了他们的非遗探索之旅。

你知道海阳秧歌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吗?你知道海阳秧歌相对于其他秧歌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年轻一代该如何参与海阳秧歌的传承?怀揣着以上关于海阳秧歌的等等问题,“锦绣为秧”实践队于715日晚在对烟台市福山区河滨广场对永昌大秧歌团的成员进行了采访。其中对秧歌队负责人姜全福进行了重点采访。

姜全福向大家讲述了海阳市独有的“秧歌拜年”习俗以及“永昌大秧歌团”的组建和训练过程。他从小练习秧歌,对家乡海阳秧歌有独特的感情,鼓励年轻一代了解秧歌、参与秧歌活动。

通过聆听姜团长的秧歌传承故事,团队成员对于秧歌传承又有了新的理解。这种独特文化正是刻在当地人民骨子里独特的精神。而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更应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7 17日下午,“锦绣为秧”实践队在烟台市福山区梨景社区开展了一次以秧歌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知识讲座。

“锦绣为秧”实践队为大家详细解读了海阳秧歌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色艺术形式。队员们还自制了一些小纪念品分发给当地居民。

在这场讲座中,不管是从未接触到秧歌的老年人,还是懵懂的幼儿都进一步了解了秧歌知识。同时,海阳秧歌在胶东地区的普及程度也让团队成员们有了更深的思考

718日上午,实践队队员一同走进了海阳市博物馆,仔细观看学习了海阳秧歌的历史资料。海阳秧歌专栏上展示着彩旗、花鼓、霸王鞭、三眼枪、手绢、货郎挑子、锣鼓等精美的藏品。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18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同时,实践队队员们也通过网络媒介、专业秧歌舞者访谈以及文献检索等多途径收集了海阳秧歌的资料,帮助队员们对海阳秧歌文化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在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后,团队成员们投入到秧歌训练中,亲身体验学习海阳秧歌的乐趣。

718日晚上,秧歌团人员指导实践队成员腰鼓的基本动作与队形变化。海阳秧歌的动作灵活多变,步态轻快优美,这也正是海阳秧歌常常能带给人们自信、快乐的原因。

719日,“锦绣为秧”实践队成员于烟台福山区河滨广场参与了秧歌表演。

首先是秧歌队进场,秧歌队在领头大夫(秧歌的领头人)的率领和指挥下,三进三出的表演九次。花鼓排在队伍的最前面,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大夫挥甩或托举甩子和令旗,指挥秧歌队三行拜礼,每次拜礼之后,秧歌队向前推进一段距离,在此同时,前来接秧歌的东道村应当进行回礼,并在每次拜礼之后,后退几步,表示礼让,而后迎进秧歌队。

海阳秧歌以其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以其朴实犷直的特点和大度豁达的气质展现了海阳独特的民风民俗,同时体现了海阳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让社会实践队员们切身实地感受到了胶东非遗文化的魅力,给实践队员们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同时,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也将这种文化精神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

至此,“锦绣为秧”实践队活动圆满结束!但非遗的传承之路却永不会停止。未来,“锦绣为秧”实践队将继续深耕研究海阳秧歌,深入了解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特点,在实践中学习秧歌,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