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凌晨,支教队一行抵达徐州站,路途几经辗转,终于来到赵庄镇中心小学。经过简要准备后,我们顺利结束招生工作,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站在讲台上,看着小朋友们整齐地坐在教室里时,心中涌动着从未有过的情感。电光火石间忽然明白了自己老师昔日的思绪与苦心,透过讲台下一对对清澈澄明的双眼,看到的是曾经的自己,也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和他们璀璨多彩的未来。
倾尽全力守护和陪伴小朋友们的成长,同他们分享知识与快乐、播种希望,不正是我们此行的初心与夙愿吗?
同学们,上课。
“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首堂课上同小朋友们分享了古琴的起源、构成以及相关典故。互动时,意料之内的好奇与热切裹挟着此起彼伏的应和声扑面而来。直至那时,我竟才真切而又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悄无声息地吸引着、浸润着、滋养着靠近它的每一个人,不同于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在经年累月后的一个刹那,让你醍醐灌顶、惊觉恍如隔世。
支教过程中,我对一户家庭的家访历程记忆犹新。伴随着复合肥的气味走过一片片庄稼地,我们在一个偏僻村落见到了那位父亲。简单交涉、了解情况后,我们同行的几名队员都很清楚他的家庭负担有多沉重,可他本人却是依然沉浸在“客人”来访的喜悦中,笑意不减,让人不由得心生恻隐。返回途中,我们商议着后续联系红十字会的相关事宜,最终也让这位父亲得到了应有的帮助。在临走前几天,这位父亲来到中心小学校园给我们送来了两箱矿泉水以表感激,不等我们推辞拒绝,就驾驶三轮车迅速离开了。我望着他逐渐缩小的身影沉默良久,忽而福至心灵般地笑了。
纸墨堆里描摹的真挚淳朴与深情厚谊似乎在此刻具象化了,那位父亲慷慨真诚的笑容和他远去背影后的心意一瞬间成为了最生动的教科书,这本书上只有昂扬挺立的四个大字——劳动人民。
很幸运获得了本次前往徐州支教的机会,让我能够把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付诸实践。从最开始带着陪伴小朋友们的初心来到徐州,经过历时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我同样在历练与磨砺中不断成长。支教活动结束了,但我的成长绝不会止步于此,我已经看到了,在不远的将来有一片更为广阔无垠的天地,等待着我们共同去开拓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