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经久不衰,在人类文明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柳琴戏是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鲁南一带,是当地乡村文化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极具魅力和特色。我们特此来到柳琴戏的发源地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体验柳琴戏文化,探究柳琴戏的传承发展之道。
在街访的时候,我们幸运地偶遇了柳琴戏团的表演人员,于是有幸结识了几位柳琴戏的老艺术家。在排练室,几位老师现场表演柳琴戏经典曲目《喝面叶》、《张郎休丁香》等。
聊天时得知,这个戏团的表演者都已经退休了,平均年龄可达70岁,最大的甚至已经78岁了。他们凭借兴趣组成这个戏团,每周三、五、七来此活动室排练,平时经常参与送戏下乡的活动,除了表演现有的经典曲目外,他们还会自己创作一些戏来表演。听他们聊起自己的经历,有的生于柳琴戏世家,有的曾是校长,有的曾是老师,有的曾是为人民服务的书记,还有从事文艺事业的文化站站长,他们几乎都会谦虚地说“哎呀,我老了!”,可当他们聊起戏曲、表演戏曲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像是热血的少年,精气神一下子就提了上来。
打板声一响,其他乐器也陆续响起,唱戏的老师随着伴奏唱起了词。那声音是那么的吸引人,以至于我的眼睛只看得见老师的一颦一笑,我的耳朵只听得进那一句句诉说的唱词。音乐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婉转动听,为戏曲人物的诉说营造着氛围。而唱曲,时而悲伤,时而欢快,诉说着主人公内心的情愫。表演者们全神贯注,精神百倍,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将戏曲表演到最好的状态。
令我动容的不只是柳琴戏里人物的故事,还有他们对戏曲的热爱。几张板凳,几位老友,几把乐器,撑起一台柳琴戏。也可是送戏下乡的大舞台,戏服、装造,一样不差。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打板声一响,他们立马进入状态,顿时精神抖擞。
我被柳琴戏老演员对柳琴戏的热爱感动着,真真切切看到了“生命力”一词的具象化。希望我退休之后也能像他们一样,冲破年龄的束缚,坚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