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击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将知识传授的小课堂与社会行知的大课堂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育人与育才、专业与人文的无缝衔接,我们选择“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满怀期待的踏上了“三下乡”活动之旅,希望此次旅程能够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早上,伴随着骄阳,我们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上午九点终于到达实践目的地。接着我们就来到了事先联系好的村委会,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就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深入基层,了解当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可以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推动实践进程;通过一上午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作物,收入途径单一,因此大量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在第一天就确定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收入途径单一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搜集网络资料,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通过此方法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的途径,减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下午我们前往人流量较多的路口,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向农民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当地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协助当地改善区域卫生条件,如打扫街道卫生,清理垃圾等;当天晚上,我们对上午所作行动进行总结,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当地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微小贡献。在调查期间中,我们发现但凡村里下大雨时,个别村民家里一定会停电,就算是平时电压也不是很稳定,尤其是在炎热的夏日里,这无疑给村民的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同时也一定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另外,经过我这段时间内的调查,当地居民在空闲时间经常聚到一起打牌,他们的休闲生活过于枯燥单一,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村庄内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太少,如果村委会可以申请建设更多的活动场所比如篮球场地、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等之类的地方,一定可以丰富村民的生活;还有就是,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村里的路大多数崎岖不平,有些地方甚至还不能称之为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给交通带来很大不便,我觉得如果村里能通大马路,一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下乡,我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知识,而且学到了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知识。此外在这次实践中,据自己亲身所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使我无论对人对事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体会,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人的一生中,学校并不是真正永远的学校,而永远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学校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而社会才是真正磨练我们的地方。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因此,实践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