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自2022年暑期至今,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在乡野”社会实践队对胶东地区传统村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与测绘,调研范围包括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招远市与莱阳市的大小传统村落。 本次社会实践主要以胶东地区传统村落为调研对象,选取胶东代表性的村落,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记录,了解胶东地区传统建筑特色以及民居建筑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与故事,并将村落中个性的文化基因活化、提取、利用,通过改造、文创等方式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化转译,延续历史文脉,实现传统村落的特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宫家岛村,实践队跟随烟台市芝罘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曲老师的步伐,走进了烟台文人张桐人的故居。张桐人先生是民国年间烟台的社会名流,在工商界、慈善事业和教育事业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藏书家。张桐人旧宅建筑群建于1936年,共10余组院落,砖石墙体、硬山顶、灰色鱼鳞瓦的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建筑用料考究,建造工艺细腻精湛,建筑东侧雕刻的“邀月”字样为张桐人仅存的书法作品。
在西解甲庄村的尚书府,实践队听当地村民讲述了尚书府的修缮的历程以及西解甲庄村背山面水的优渥地理位置。尚书府原位于西解甲庄村的中央,是清年间光禄大夫、工部尚书李永绍的故居,客屋保存下来,现为李氏家族祭祀祖先、教育儿孙的祠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栋房屋“十三檩”,面阔五间,宽18.5m,进深11.8米,体量巨大。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践队以建筑学专业所学,在调研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工作:
1村落信息整理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胶东地区的每一处传统村落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性格”。但是胶东民居相对小众,缺少足够的数据记录。所以实践队对典型的、不同类别的胶东传统村落的整体布局、地域特征、道路格局、建筑现状、以及不同街巷的D/H等进行了记录与整合,完善胶东传统民居数据库,同时也为当地村落的发展保护与转型提供可参考的基础数据。
2重点建筑测绘
以烟台市福山区土俊头村的鹿氏祠堂为例,它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是当地村落文化脉络的根源,其形制、装饰等都蕴含着村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了解当地文化特色有着重要作用。实践队对类似的建筑进行了详尽的测绘记录,进一步发掘村落的特色文化,同时测绘所留存下的资料也可以为后期建筑的修缮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3调研成果转化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选取了四个胶东地区传统建筑中的特色瓦片,以其纹样为母题,基于土峻头村鹿氏宗祠的历史文化背景,设计了系列折扇,分别用“进京赶考——清廉为官——归土建祠——直到今日”四副场景来讲述鹿氏先人鹿延瑛的传奇经历,期望通过文创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现代转译,另一方面提升历史文化村落的知名度。
胶东地区民俗文化与传统建筑在国内外的视野中长期处于“小众”地位,尽管它们不像充满地域特色的徽文化、粤文化那样受到关注,但“小众”的地位并不代表着它们所承载的那一方水土的文化不够重要。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小众”民俗文化的集合,才构成了丰富的、多样的中华民俗文化。所以,每一处“小众”文化都值得去记录,它们代表的是最真实的民俗,是最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