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曾言:“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诚然如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仅仅从书本上获取到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小组深入临沂革命老区,展开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社会实践。
众所周知,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在当时根据地,有21.4万人参战,10.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与山东政党一起,水融、生死与共,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实践,我们走访临沂市4个县、区,实地考察场所6个,深入革命老区,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重温光辉岁月,探索这片红色老区的沂蒙精神在当今散发的生机与活力。其中,朱村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参观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朱村是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朱村五百年丰厚的文化底蕴世代相传,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总书记与当地老人们谈家常,能够看到红色精神熏陶下的老人们都很有精气神。当我们真正走进朱村后,果不其然,被这里浓浓的历史气息所深深吸引。更巧合的是,我们与临沂大学社会实践队在朱村不谋而遇,我们一起学习朱村文化之后,并进行了经验交流,然后共同听讲了王克昌关于朱村历史文化的讲解,这也使我们充分的感受到沂蒙精神在当今时代正在更加焕发光彩。
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之中,永远不缺乏敢于革命的人,更不缺乏敢于为革命献身的人。坐落于临沂市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则给了我们一个去了解去祭奠这些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前辈们的机会。为此,我们怀着崇高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重温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在参观陵园之时,恰逢阴雨绵绵,看到先辈们的陵墓不禁感慨万千,我们一直都觉得他们伟大,但事实上他们的伟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站在历史的后来者角度上看到了他们的奉献以及取得的革命胜利,而对于处于当时那个环境下的他们来说,他们并不知情自己奋斗的意义重大,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于中国的胜利有重大意义,甚至不确定到底能不能获得胜利。他们怀揣着一腔热血,在死亡面前义无反顾冲向前,靠着自己顽强的信念拼搏到底。他们才是今天最可爱的人!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总书记深情地说,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经过此次瞻仰,我们亲身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了先辈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我国许多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在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铭记英雄先烈,继承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质,克服困难,拼搏奋斗,努力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使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在沂蒙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这种战天斗地的伟大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次赴临沂革命老区社会实践,我们更加深受先辈英雄事迹所鼓舞,励志凝聚青春力量,展现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