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大地,感受振兴脉搏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党中央连续16年发布农业相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帮助乡村地区的发展振兴,足以体现国家对干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国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做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2年的这个暑假不同与以往的暑假生活,这个夏天我肩负着特别的使命,体验着不同的生活,收获着特殊的感动,为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助力乡村发展。自7月1日起我们烟台大学法学院宅基地调研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活动。
乡村振兴之路作为促进国家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对致力打赢脱贫共攻坚战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的队伍走进乡村,深入基的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乡村发展的优势突破口,实现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的资源配置的优势互补,从而摸索出有较高实际推广价值的宅基地流转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模式和路径。
实践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我们每天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即使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一切近似于从零开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队员与队员之间积极沟通,顺利的解决了最困难的前期工作,这也让我们清楚意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一个集体只有成员之间积极沟通,才能发挥出整个集体的力量。
无畏困难,负重前行。七月份正值天气炎热干燥,尤其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几天里,火辣辣的太阳似平能将大地蒸干。但我们没有因此放弃前进的步伐,实践队伍顶着炎热,奔走于乡村的大街小巷,即使汗流浃背,脚上磨出了水泡,我们还是坚持不懈,用自己的双腿走出了青春的模样,走出了大学生的风采。
实践团从实践地基本情况出发,采取了挨家挨户走访、与负责人面对面访谈、大范围发放调查问卷、亲身体验文化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力求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基层宅基地情况。通过分发与总结调查问卷,团队成员发现,很多宅基地都是处于闲置状态,且原因基本都是因为年轻人外出工作,宅基地无人管理;通过调查问卷,团队成员们还发现,绝大多数的村民都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机制,这部分原因是因为想要给外出的子女一份保障,退出宅基地机制的村民也基本都是孤寡的空巢老人,他们多是因为寂寞孤单选择退出宅基地机制,搬入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
当前,社会资本看好乡村振兴的新“商机”,国家也不断的在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新乡贤回乡发展。激活闲置宅基地,不仅可以为配置城市要素腾出空间、找到载体,而且将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特质发展提供新动能。
此次实践活动紧密围绕"乡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这一主线开展,队员们奔波于街道社区、村间小巷,在忙碌中收获更多的是受访者的支持与理解,问卷调研任务的成功完成的欣慰与满足。编写、发放、回收、整理、分析,每份调查问卷都力保其真实性与代表性,我们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实践团全体队员用自我的热情与执着,走过了一段精彩的实践旅途,我们携手走过了这个完美的夏天,在属于自己的知识田野中开辟了另一块崭新的天地。对于村庄内的空巢老人,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他们的孤单与寂寞,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奉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