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如磊,中共预备党员,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中161-3团支部成员。现任人文学院学生团委组织部部长、中161-3团支部心理委员、中181-3团支部导助、在大一大二学年曾任中161-3班班长。
时光荏苒,他曾获得的奖项记录了他的荣光。两年间,他先后获得烟台大学人文学院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优秀奖、2016年度优秀共青团员、2017年度优秀共青团干部、“兜有课”杯烟台首届高校营销联赛团队第三名、第四届烟台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初次见面,他如同一位谦谦君子,坚定的眼神中透漏着睿智的光芒。与他对话,你会感受到一股自信的力量吸引着你走向他的世界。他从容、淡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一路耕耘,一路收获。
学海无涯,心存高远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成才。”带着对中文的一腔热爱,两年前的窦如磊来到了烟台大学中文系。谈及学习,他认为大学中学习与以往不同,但依旧十分重要,这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还是知识的储备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同所有人一样,初到大学时他也曾感到迷茫,也曾被深奥的课程难倒,也曾在深夜里独自刻苦钻研着枯燥的理论。两年的时间,他一边摸索,一边前行,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他跟我们分享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我们应通过交流,让两种甚至更多的思维方式产生碰撞,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不断地重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大一时,初当班长的他也曾受挫。他会因文章的小错误层出不穷而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也会因一遍遍修改文章却始终无法通过而感到沮丧,而这一路的挫折也成就了他今日的优秀。谈论到起往日的苦涩,如今的他却淡然一笑地说道:“我很感激我的老师,是他对细节的严格把控让我养成了注重细节的好习惯,这也是学习的一种过程。”正是他这样认真的态度,让他如同海绵一般不断地汲取着身边一切可吸收的的知识,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人。
孜孜不倦,天道酬勤
“我希望我的大学生活可以变得忙碌而充实。”这是窦如磊初入大学时的想法。直到现在,即使在大学中已经度过了两年,他依旧怀有着这样的憧憬与信念。
身为部长,窦如磊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位部员端着架子。部员有不懂的地方,他手把手地进行指导;部员犯了错误,他跟着一起承担责任,寻找解决的办法。无论面对多么枯燥的工作,他都会认真负责的完成,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作为导助,每一次的班会他都按时出席,每一次的活动他都认真安排,每一位新生的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窦如磊已经没有了刚刚担任导助时的紧张与茫然。他和新生们的相处,如同朋友一般自然。他笑道:“我甚至想把我在大学积累的所有经验都教给他们。”
人有了目标,便会像海上航行的船只突然看到灯塔一般充满动力。当被问及有没有什么人给他带来了十分大的影响时,他坚定地说道:“我们班的导助陈姗姗学姐。”如果把窦如磊比作船只,那么陈姗姗就是他的灯塔。“学姐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非常照顾我。工作中,她会给身为班长的我一些指导性的意见;生活中,她是一个无微不至的知心姐姐,帮我解答疑惑。”窦如磊回忆道。
心若向阳,无谓忧伤
窦如磊说:“我不是最优秀的人,但我愿做一个一直努力的人。心若向阳,无谓忧伤。”
无论是身为部长还是班长亦或是导助,窦如磊总是对身边的人怀有一份感激之情。他把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他的家人,他的组织部是一个家,他的班级也是一个家,他身边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值得他学习的品质。关于身边人对他的影响,窦如磊这样说道:“淑婷教会了我如何耐心、细心、和气待人,俊俊教会了我认真、踏实工作,夫琳教给了我笑待他人、笑对工作,繁洁教给了我体谅他人,乐于助人,嫣然教给了我热心、直爽,林慧教给了我如何带好团队。”正是因为这种对‘家’的眷恋与归属感,使他把一开始的只想本分地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的想法慢慢内化成了一种责任,使他选择了在忙碌的大三依然留在组织部;因为希望把这种‘家’的感觉传递下去,他竞选了中181-3的导助,成为了学弟学妹们口中‘亲切的如磊’。
在谈及对学弟学妹们的期望时,窦如磊说:“每个人的大学都是不一样的,我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完大学这四年,不负青春。”
大学是一段旅行,每个人都在背负着自己的梦想踽踽独行,愿窦如磊朝着前方那耀眼的光,活成他自己最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