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机161-6班学生,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现任中国图学学会会员,山东省航协会员,沐风网签约设计师。曾获2018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国家奖学金、IBDC AWARD银奖、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格斗大赛二等奖 、2018"创新杯“第八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优秀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龙鼎奖山东赛区一等奖、2018年数字科技文化节暨全国3D大赛11周年精英联赛龙鼎奖山东赛区二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龙鼎奖山东赛区三等奖、2017年全国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二等奖、2018年“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企业命题二等奖、第十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一天际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意飞行器设计大赛三等奖、2017年第十四届山东省大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性论文一篇。
意之外,情之钟
或许,谁都料不到下一刻的命运,但一切因果必如约而至。说起科创,想来大多数人摆摆手·摇摇头,去他的吧。而他——杨鹏,意外地用双手接过这两字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一开始的他,单纯的只为填补他所在的科技创新协会稀少的项目,积极参加大赛,为大二留任副部做准备。虽万事开头难,但遇难言弃更不是他的风格。对于课业,他每一节课都坐在第一排认真思考,专心听讲;对于项目,课下所有时间留给了实验室的每一寸空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想必也足以形容他对科技创新的热爱与执着。“人人都谈梦想,都谈时光,殊不知梦想没有信口说来的容易,也没有浩瀚宇宙般的难以捉摸;无论它如何而来,请你确定你的内心,或慢或快,为之砥砺前行,它定不负你青春韶华”,他如是说。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
人在前进的道路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有时大赛与项目冲突了,杨鹏就算加班加点,晚上晚睡,通宵熬夜,也要把项目弄完。做大赛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兼顾大赛与学习,经常连轴转,但他却乐此不彼。在技术方面搞不定时,就从网上找,再不行就问工程师,一定要将问题解决,把项目弄懂。杨鹏第一次做大赛时正逢五一假期,为了赶制项目,杨鹏整个假期都在学校。杨鹏对大赛的热情可见一斑。
采访中还提到了灵感的获得,杨鹏认为,完全想出来新的东西是不太现实的。为什么呢?社会科技在发展,新的东西大学生在想,社会人士在想,科技公司在想。所以说,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叠加。这意味着一方面可以功能集成化,很多东西的功能是分门,别类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功能集成整合在一起;第二个就是把原本非智能化自动化的东西变得智能化和自动化。可见杨鹏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对现实的剖析。为了理想,所有的准备都是值得的,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可御也。
卓越进取,争做青年领袖
现如今“优秀”一词被活络使用。而当被问及杨鹏心目中的优秀应该是怎样的人时,他的回答是四个字,青年领袖。在杨鹏心中,青年领袖,永远不会安逸时刻想着往前走;青年领袖,会利用时间并且极度自律;青年领袖,不浮躁,沉得住气,静心钻研学习知识。看似简单的三句话,有多少人以此激励自己,却只是在口头安慰。反观杨鹏,单从时间方面就可以击败许多人:每天早上六点起,晚上11点睡。规律的作息时间为学习和科研提供了时间保证。
在杨鹏看来,大学学习是真真正正学到了知识。是深入的去学习,而不是浮在表面上。成绩与应用都是对所学知识的证明,而单纯的用成绩去证明所学到的知识是有失公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优秀。以杨鹏所得的成果来看,他已经是烟大很多人心中的青年领袖了,但在对他的采访中,他语气里却处处透露着谦虚与低调。
脚踏寸土,放眼四方
当提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杨鹏的回答是考研。的确,考研会给他提供更好的平台,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在用来准备考研的那一整年,其实可以提高很多。也就是说,相对于同龄同水平的人来说,这一年可以拉开很大的差距。但考研并不是杨鹏唯一的选择,因为已经有几家公司与他签约将它纳入后备人才库了。
杨鹏说,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实验室中度过,另外的小部分时间均在外奔波。对于杨鹏来说,多出去转转,多看看盛世繁华,是提升自我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单单待在学校里,书本里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因此,即使在学校里进行钻研,也应放眼四方,看看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差距。知己知彼,虽不一定做到百战不殆,但在一次次落差后的改良中,总能得到提升。这种提升不止于知识与技术,还有心境的改变。是自己内心明确,自己所想,所求的东西。目标清晰,方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