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勋,男,中共党员,法学院2017级法律硕士(法学)班体育委员、法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协会常务副会长;2013年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挑战杯”辩论赛亚军、郑东新区“龙子湖法治辩论赛”冠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诚信校园行”辩论赛三等奖;2014年曾获全国首届大学生税收辩论赛(武汉赛区)亚军;2013——2014学年,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优秀社团干部”荣誉称号和“校学生社团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获烟台大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业奖学金”三等奖,并且被评为烟台大学2017年度优秀共青团员;2017——2018学年,获烟台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博研堂”案例研讨会最佳辩手荣誉称号。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8——2019学年上学期,连续两年带领班级获得烟台大学法学院“我爱我班”趣味运动会暨班级风采展冠军。
辩才无碍,交流不倦
在2013年,赵建勋获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挑战杯”辩论赛亚军、郑东新区“龙子湖法治辩论赛”冠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诚信校园行”辩论赛三等奖;在2014年,他获得全国首届大学生税收辩论赛(武汉赛区)亚军。在2017—2018学年,他获得烟台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博研堂”案例研讨会最佳辩手荣誉称号。无论是在本科还是在研究生阶段,赵建勋在辩论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辩论活动呢?
赵建勋说自己并不算是一个特别擅长辩论的人,而仅是一个特别爱好辩论的人。大一时,他觉察到了自己对公开发言的惧怕,决心跳出原有的桎梏,以参加辩论来锻炼自己。因为辩论本身并不艰难,重要的是人们要学会克服心理的障碍。于是他不断地寻找机会,通过辩论在公众面前勇敢的发表讲话,日积月累之下,既培养了对辩论的浓厚兴趣,又树立了自信,还拥有了辩口利辞。
他认为,辩论并不能以竞技一言而敝之,其真谛是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它融会贯通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基于此,他才满怀对辩论的热爱,一直走到今天。
长风破浪 ,砥砺前行
一路走来,赵建勋既经历过掌声与荣耀,也经历过低谷与迷茫,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在大二学年打辩论赛时,他遇到过瓶颈期,经常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觉得因辩论赛而消耗的时间过多,致使自己虚度了光阴。然而走过那段风风雨雨,回忆时才发现,自己的大二时光正是因为辩论赛才格外充实。回首观之,那时的自己总是在“搞事情”,而并非“无事情”,并没有因碌碌无为而荒废青春。所以,走出低谷期的最好方式,就是确立目标,付诸行动,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忙碌且充实的度过。
在2016年考研时,刚顺利通过司法考试的赵建勋不禁有一些松懈,与当年的研究生录取失之交臂。在周围纷扰的环境下,历经深刻的反思,他不忘初心,开始了漫漫的“二战”之路。他说,2016年的自己也许一事无成,但2017年的自己一定是有所收获的。2017年,他一边兼职司考辅导的工作,一边不懈努力,终获烟大法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
准确定位,砥砺前行
赵建勋对于自己定位准确,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明确的目标,不忘初心,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砥砺前行。当提及如何进行自身定位时,赵建勋认为,第一,对自己的定位来自于外部的刺激和自身遭遇的困境。伊索曾说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正是由于周围同学考研成功的刺激和自身的逆境,使赵建勋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对于将来从事实务还是学术的问题更加坚定,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李嘉诚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唯有自我突破,才能真正成长。第二,不忘初心,当你对于前途感觉到迷茫的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当初的目标,自己为什么要选择现在这样一条道路,重拾初心,重新起航。第三,要对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有前瞻性的认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实际条件对自己准确定位。经历过这三个阶段,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此时再调整好自己,继续前进。
如今的赵建勋,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提升自己在学术方面的造诣。他指出,想完成这个目标,就要时刻提点自己,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光靠这些还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知道距离目标还有多远。要结合现实,把冷板凳坐热,翻越一座座大山,未来才会是一马平川。
心如止水,宠辱不惊
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人生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对于现在的赵建勋,相较于以前的自己,多了一分淳朴,少了一份悸动。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不忘初心,不惧未来便是赵建勋的人生态度。
来稿时间:11月28日 审核: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