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星,中共党员,现被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录取。
曾任中151-1班宣传委员;曾获第一届晚风文学联赛三等奖、烟台市BREAK新锐征文大赛一等奖、烟台大学第一届创意写作大赛一等奖、烟台大学三元诗歌奖、烟台大学小虫诗社诗文征集大赛一等奖、烟台大学第十三届记者节二等奖、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启航奖学金、烟台大学国家励志奖学金;曾被评为烟台大学社团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作品散见于《群岛》《新诗维》《作家天地》《芝罘文艺》等刊物。
谈专业:书自可读,文人自可爱
说起很多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误解甚至偏见,孙雅星选择一笑置之,“一个笃定的中文学子不一定要去驳倒这种观点。”她认为与其作口舌之争,不如把精力放在读书和修身上来。文学专业本身就侧重于搭建人的精神世界,拓展人的思想深度;其实用之处则体现在表达技巧和沟通能力,只有胸中藏学问,才能出口成文章。
对于大部头名著的阅读,她也颇有见解: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文本的魅力超越时代,现代人对经典嗤之以鼻多源于了解不够,而读书恰恰不该一味求快感和娱乐。针对具体的课程,孙雅星分享了文学史学习方法,她会先从中短篇小说入手,同时以作家相关报道来激起兴趣,等到心境平和下来再去读长篇巨著。
这个女孩身上还充满了诗家的灵气,在柏舟文学社激扬文字的岁月令她无比怀念,高质量创作的背后则是咀嚼前人经典的日积月累。比如谈及现代社会的物欲时,信手拈来的“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欣赏春日风光时,触景生情的“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以及印在单肩包上的张枣的《镜中》。她边走边展示着,“这是我最爱的一首。”眼睛里神采奕奕。
忆备考:泪也流过,汗水也淌过
由于高考与向往的南京大学失之交臂,这一次选择目标院校时,她并没有太多犹豫。定下高标准,就得辅以严要求,孙雅星将自己的备考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全副武装、心无旁骛的准备是从三月份开始,不过在那之前的大三一年,我就有意识地过渡到了学习状态。”在这段时间,她通过MOOC、B站等网络平台学习了《文心雕龙》导读和《唐诗新思路》等课程,既在知识层面开阔了眼界,也为后期紧张的备考打牢基础。而真正进入备考状态后,背记、刷题、重温书本、整理笔记,这些枯燥的功课都提上了日程,并成为她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模式。
心态处理方面,孙雅星并没有陷入患得患失的境遇,而是抛开思想负担、专心治学。她屡屡自谦是个缺乏信心的人,“目标定在南大只是种激励,其实没有太高奢望”,而正是这种低调务实的作风,为她清除了备考路上的许多杂念。屈原卜卦,未解吉凶,唯一方法只是“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同理可知,笃志和实干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当时考研座位被安排在教室的角落,我喜欢这地方的安静,只是夏天热起来实在难受。”事实上比酷暑更难熬的是高压,每每感到承受不了,她会在僻静处大哭一场,“调动全身情绪,回想起生活中种种觉得阻碍、低沉、困顿之处,再对比自身的弱点、不足”,以此来刺激泪腺的运作,这样才能把负能量彻底发泄。另一种排遣方式是看电影,影片里的故事情节可以使人将注意力从悲伤中转移,而投射到更广阔的天地。她眼里的电影不仅仅是获得放松的途径,更是予人启迪的源泉,“好电影愉悦人,而伟大的电影改造人。”
想未来: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谈及读研期间想做的事,孙雅星踌躇满志:一方面会执着于诗歌创作,不辜负从前的兴趣与柏舟文学社的氛围;另一方面则打算自学摄影,通过镜头来寻找观察世界的新角度。
除开自身的计划,她给学弟学妹留下了“敢于尝试”的忠告和期望。“大学四年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时期,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都不需要特别考虑,学校的大环境会尽可能地包容,所以这对于想尝试些什么的人来说是大好机会。”在进行人生规划时,她支持同学们博观而约取,不要被既定的体制拘束思维,也不要被纷繁的诱惑蒙蔽双眼,更不能为惰性所支配、浑噩终日。总而言之,人生有无限可能,重要的是自主的思考与探索。
在分享给学弟学妹的经验贴中,她引用塔郎吉诗句道:“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去日苦多,前路漫漫,然若手秉信念之烛,脚步所及,终能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