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震,中共党员,生173-1班班长、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委员,曾任辅导员助理,办公室主任,生194-1班导师助理,荣获2019-2020学年国家奖学金。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山东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曾多次被评为烟台大学“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多次获得烟台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在追梦的山重水复里日夜兼程
国奖答辩台上的姜震星光熠熠,台下接受采访的他开朗热情。国奖是他进入大学以来最渴望得到的荣誉,能实现国奖梦,他既感到荣幸又充满感恩,感恩学院老师的培养、感恩父母的细心陪伴、感恩伙伴的互相激励,这也让他对未来的道路更加充满干劲与动力。学习路上,他将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平日一点一滴的努力,归功于舍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归功于父母老师的鼓励。当然,无论是靠先天的才干还是后天的努力,如果不能让自身实力强硬起来,谁又能拾起落在面前的机会?恰如他引用到的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他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奉献给了学习,而这些时间也给了他应有的回报。大三下学期,恰逢疫情,他却没有丝毫懈怠,反而将其当做充实自我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每一节网课他都认真听讲,一个个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一个个仔细揣摩过的知识点,一点点脚踏实地的进步,这些努力,也让他最终取得了加权平均分专业第一的好成绩。
他便是一直,默默地走在做准备的路上;他便是一直,在追梦的山重水复里日夜兼程。
彼方尚有荣光在
大一时,他曾走进生命科学学院的国奖答辩现场,彼时,他在台下。看着台上的学长学姐在台上发光发热,他便渴望同他们一样,站在那个舞台上,用自己的成绩,赢得自己的荣耀。
有了目标,再为之付出努力,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毋庸置疑,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坚持,是他提起了四五次的“坚持”。为了完成一个项目,熬夜磨项目计划书,起早贪黑查阅资料,这些都是家常便饭,虽然辛苦,但结果无疑是美好的。
会迷茫吗?会怀疑自己吗?毫无疑问:会。但是能怎么办呢?难道就要因此停滞不前吗?他果决地给出回答:不。与母亲的对话,与自己的和解,更让他坚定了要走的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少一些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些不为什么的坚持。”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或是学习了某种思维,或是锻炼了某种能力,或是得到了某种奖项,“有所做,有所得”。
“任何一个小奖励都是对过去的肯定。”没有人会喜欢单方面的奔赴,这些小奖励也会亲切的告诉你:我在这条名为“追梦”的路上,看到了你。
做得越多,学得越多
不止求学,在服务集体的路上,他也行稳致远。大学四年,他担任过很多不同的职位,像班长、导助、办公室主任等等。“职务越大,责任越大”。无论处于哪种状态,他都认真负责。
作为班长,他说,“班里氛围好,很团结。”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沙滩绑腿跑的比赛,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那种凝聚力让他直道:“真好”。
担任办公室主任时,他在其位,谋其职,耐心教导部门新干事,看着他们由刚开始的青涩逐步走向成熟,能够独当一面应对学院工作,心里非常高兴。
无论是班长,还是其他的任何身份,他都尽自己所能,去做好。同时,他提到,在做好之余,要多思考,“为什么做这个,为什么这么做”。所谓在经验中学习,就是要不断反思总结,吃堑长智。从而达到,“做得越多,学得越多”;“学得越多,走得越远”。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姜震也对大一新生提出了自己恳切的建议:好好学习!学习是第一要务!
作为过来人,他明白,“焦虑和迷茫每个人都会有,就看你怎么处理”;他认为,解决迷茫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与其胡思乱想去浪费时间,不如专注当下干些实事。如余世存所说,“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会有答案”。
作为大四学生,他也为自己拟订了长远的目标与规划——千般荒凉,以其为梦;万里蹀躞,以其为归。
最后,借用梁启超先生的句子,向学长表达最衷心的祝愿——愿您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来稿时间:2020年10月28日 审核人:赵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