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畅,共青团员,曾任汉教211-2班宣传委员。曾获2023年“中外传播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语法大赛B组优秀奖、英语词汇大赛大学英语组二等奖;第三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校级特等奖、省级本科非英语专业组三等奖;第四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校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2024年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初赛大学非专业A组英语(笔译)二等奖;2023-2024学年优秀学生奖学金、2023-2024学习进步奖学金。现已成功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录取,初试成绩355.
梦起姑苏,心之所向
“人大是学术的高地,苏州是诗意的远方。”谈及择校初心,焦畅的眼中闪烁着光亮。对名校底蕴的向往与江南水乡的憧憬,成为驱动她前行的双轮。备考途中,总有细微却温暖的瞬间筑牢信念:晨光穿透纱窗落在书页上的金边,深夜合上书卷时城市的万家灯火,以及论文指导老师李平逐字逐句的复试模拟——那些被知识浸润的时光里,自然的馈赠与师长的期许交织成网,让“考上人大”从模糊的愿景,化作触手可及的目标。她笑言:“北方人对江南的执念,最终成了我披星戴月的理由。”
晨昏耕读,素履以往
不同于传统的“朝六晚十”作息,焦畅在居家备考中摸索出专属节奏:作为“深夜灵感型”选手,她习惯高强度背书到夜晚12点半,让思维在万籁俱寂中与知识深度共振,每天上午以“九点到十二点”的黄金时段攻克专业课难点。“学习不是比拼时长,而是寻找思维峰值。”她坦言,每日8-10小时的专注里,藏着“分类输入+精准输出”的密码——将专业二的知识点按“文化传播”“教学法创新”等维度建立“角度库”,答题时如“抽屉取物”般调用素材,让灵活大题变得有章可循。“伪努力的陷阱,在于用忙碌的表象掩盖思考的缺位。”谈及备考误区,焦畅直指关键。她建议学弟学妹用“结果倒推法”检验效率:每日睡前用手机录音复述核心概念,每周用思维导图重构知识框架,拒绝“抄书式勤奋”。针对最后三个月的冲刺,她的“平衡术”别具智慧:每周三下午必留作“放空时间”,或去护城河旁听桨声灯影,或在巷口茶馆看熙攘人潮,让紧绷的神经在“人间烟火”中重获松弛感。“知识是学不完的,但已掌握的能发光。”她深谙“少即是多”的哲学,将精力聚焦于真题复盘与答题逻辑打磨,让“存量知识”释放最大效能。
青衿之志,踵事增华
回首考研旅程,焦畅最珍视的并非录取通知书,而是蜕变中的“隐性成长”:“它教会我与不确定性共处,就像江南的雨,起初觉得潮湿难耐,后来却懂得欣赏它润物无声的力量。”她寄语后辈:“若想成为光,先别怕走夜路。那些在台灯下背过的书、在草稿纸上演算的公式,终会化作漫天星斗,照亮你想去的远方。”于她而言,考研是终点更是起点——正如人大校歌所唱“复兴栋梁,强国先锋”,未来的她将带着这份逐梦的果敢,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天地里,续写更多关于热爱与成长的故事。
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从校园小径到考研战场,焦畅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诠释着“青春由磨砺而出彩”的时代内涵。正如她常说的:“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愿更多追光者以她为镜,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跑出青春最滚烫的模样。
审核:史静蕊 来稿时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