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彤,共青团员,汉教211-1团支部成员,现已被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录取,初试成绩360+ 。
择路笃行 知行相济
大一就读朝鲜语专业时,刘奕彤深陷语法迷宫,偶然接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后,被其“文化传播+语言教学”的特质吸引。跨考985的压力曾让她犹豫,但通过咨询学姐、评估自身朝鲜语和书法优势,她最终选择转入汉教专业,踏上备考征程。备考初期,人大的灵活题型令她自我怀疑,甚至动摇是否改选“更易上岸”的院校,但“不战人大,必留遗憾”的信念支撑她坚持到底。后期压力剧增时,她以海边散步、旅行散心、日记自励等方式化解焦虑,最终说服自己:“哪怕最后一名进复试,也要走进考场。” 她曾因社团事务分散精力,转入汉教后专注专业学习,并通过“云教室”项目为乡村孩子授课,锤炼教学能力。备考中,她每日保持6-7小时高效学习,兼顾书法社团与自我调节,以“平和心态+行动主义”对抗枯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心澄行专 弃芜存精
刘奕彤初期盲目“平均用力”,导致效率低下,后聚焦核心,辅以真题高频考点,方入正轨。她认为英语应主攻阅读词汇,政治狠抓选择题,避免网课“虚假勤奋”。她提出要早诵固基。九月末才启动背书的刘奕彤,考前仅背四遍,远落后于五遍以上的高分考生。她痛悟:应在通读1-2遍后立即背诵,以“葫芦丝背书法”筑牢根基,真题阶段边做边背,后期冲刺方能游刃有余。 刘奕彤还指出她前期依赖学姐规划任务,中期疏于请教,陷入“狂刷真题却知识零散”的困境。她后期经过紧急调整,重获学姐指导,借“真题标注+重点复背”补救。她强调:引路人需全程沟通,尤其冲刺阶段需经验点拨。“焦虑如手握沙,紧则速流。”她以目标拆解替代结果空想:前期专注日计划,后期接受“适度紧张是常态”,用行动对冲内耗,终以“完成即胜利”心态踏入考场。
勇拓新天 恒者自成
从朝鲜语的迷茫到汉教的坚定,刘奕彤为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敢试敢转,柳暗花明。她建议多尝试活动、跨专业课程,在行动中定位自我。其二,恒心如炬,金石可镂。“考研是持久战,放弃才是唯一失败。”她以倒数名次进复试却逆袭录取的经历,诠释坚持的力量。其三,心阔行稳,功到自成。“备考是成长,而非赌注。”她呼吁学弟学妹享受知识积累的过程,以书法静心、以旅行抒压,保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豁达。
从朝鲜语课堂到人大汉硕,从书法奖项到支教讲台,刘奕彤以“择善固执”的勇气、“知行合一”的智慧,书写了奋斗逆袭的青春答卷。她的故事,为每一位追梦人点亮了“心向江南,自有花开”的信念之光。
审核:史静蕊 来稿时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