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脚下的土地,沧海桑田;泱泱中华,千年的文明,历久弥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被国际和国内媒体越来越多地提起,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延绵不绝,至今如署。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了更好地感知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甲骨文,我决心跟随习文古韵实践团队的脚步走进“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卜辞”的甲骨文学。
伴随着习习凉风,我们一行人走进了福山文博苑,未到门口,远远地看见了广场上的“青龙魂”雕塑,笔直挺拔地耸立在王懿荣广场,我们循着它,走到了文博苑门口。一进门,空旷大厅的浓郁博物馆气氛和两侧隐藏在暗处的服务台都给人沉默的讯号,瞬间从外界的燥郁中转为置身浓厚的历史气息。正门的上方用遒劲有力的草书宣告着“福山文博苑”的恢弘气派。下面是一方小小的匾额,上题为“王懿荣纪念馆”。其实最初我们并不知道广场上的雕塑的名字,甚至不知道它是什么,不过是瞧着路边有些广告牌上印着它,好奇之心油然而生,由馆内负责人介绍后我才明白此雕塑的美好意蕴。“青龙魂”雕塑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美院著名雕塑设计大师曾成钢教授设计创作。它以甲骨文的“龙”字为原型,并结合青龙山的山体形态,经艺术加工才有了这样的镌刻精细的造型,寓意着吉祥,腾飞,昂首阔步等等。雕塑全身由青铜铸造,配以甲骨文中“龙”字造型,暗合了“青龙”二字,彰显了福山子孙王懿荣对甲骨文研究做出的突出历史贡献,也呼应了旁边的青龙山,意蕴美好,构思巧妙,我不禁大受震撼!
最初听到甲骨文,是小学时候在语文老师口中,听说了甲骨文,听说了它是如何被发现的缘由,当时课本上写的是王贻榘,所以我在来到王懿荣纪念馆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情绪。当我看到王懿荣生平介绍的时候,尘封的记忆被唤醒,小时候关于甲骨文的好奇和敬畏也随之苏醒。我才惊觉,原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惊艳了我半个学期的甲骨文竟然参与得这么少,少到,只有一个名称和零零散散的几个字。这种殷商时期的古老文字,这种将《史记》中商朝的记载化为史实的文字,在我们青年人的生活中竟然是处于那么的边缘位置。
今天我们把传承中华文化挂在嘴边,学校和社会都在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可是,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又有何许人?我惊觉的不仅仅是甲骨文在我们生活中的边缘,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更多的是不计其数真正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没落。在网上常常看到那种冠以“古法”二字的直播间,不排除是有人在消费我们的传统文化之心,但更多的应该还是真正的传统手艺人,传统工艺在当前社会的一种自救形式,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代价不应该是由传统文化丢失换来。我们要真正地把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到我们自身的行动中去,才算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只谈乾坤风月,莫论人间是非,从王懿荣先生发现甲骨文起,中华文化一座新的宝藏就此开启,将中国可考证的历史向上推进到3000多年前,使得中华文化灿然放光芒,绵延千秋岁。我认为讲解员是连接沉睡千年文物和怀揣对优秀文化游客到来的一座桥梁,也是展现博物馆形象靓丽的一张名片,为此我对待讲解工作也丝毫不敢懈怠,争分夺秒的学习,力求精益求精,将懿荣精神更好的传给后人。
甲骨有道,少年为铭;懿荣精神,吾辈传承!懿荣精神背后身后更深层次的内核,已然在当今这个时代遍地开花。我们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我们的行动便是未来的射影,愿能有更多的人同我们一起,把我们即将遗失的传统甲骨文学轻轻拾起,擦拭干净,让它们继续绽放光彩,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