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基层风采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海洋学院】探寻渔灯文化,传承非遗文脉

来源:海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4-05-07

渔灯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流传于初旺、芦洋等渔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近日,海洋学子走进大季家街道芦洋村(瀚祥社区),在芦洋村社区工作者李婵的带领下,拜访渔灯节资深人士,开启一段关于渔灯节的探索之旅。

在实践的征途上,海洋学子坚持不懈。海洋学院社会实践部同烟台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渔灯引航”非遗传承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一起走进芦洋村,在芦洋村政府工作者李婵地带领下,团队有幸拜访了一位非遗渔灯传承人。

老先生感慨地回忆道,最初的渔灯是把家里常见的萝卜、南瓜挖一个小洞,用棉花卷一根火柴插在中心作为灯芯,并在洞中倒上花生油。每年正月十四晚,将做好的灯放在自家门口、街道两旁、渔民打渔归来的海边,祈求人船平安、来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最朴素的材料,却寄托了烟台市沿海居民最深厚的情感。“现在渔灯节已经举办到第32届,以前只是我们沿海的一部分村子自发举办的,总是断断续续的。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呀,渔灯节成为一个正式节日,每年举办得很热闹。大家伙儿都非常热情,村里老少齐上阵:有唱戏的、跳舞的、敲锣的......别提有多高兴了”,老先生谈起渔灯节,脸上露出幸福的笑脸。

随后,大家来到渔灯文化广场,不约而同地沿着渔灯文化长廊参观学习起来。大家被渔灯节的故事深深吸引,逐句阅读起来。团队一些成员积极与大家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渔灯节的有关知识,担任讲解员,热情地为其他人科普关于渔灯节的历史,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悟渔灯节的独特魅力。

团队在与老一辈村民和当地社区工作者的交流中得知,虽然在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渔灯节得到了重视并发展向好,但仍面临着如村中青壮年选择外出挣钱没有时间学习手艺、年轻人对渔灯节的兴趣低等诸多问题。学生李欣岩感悟到:“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学习了渔灯节的发展历史,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未来,团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所学知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志愿之名,守护非遗文化。希望更多海洋学子能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用青年人的视角,让渔灯文化生生不息。

审核:毛艺霏   来稿时间:5月5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