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感言 机电学院 于曙瑄】社会实践感言
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赓续青年使命担当
传统文化是一个生命体,只有与人建立紧密的共生关系,才能不断进化,为人所知。为期三天的博山之行,使我对琉璃烧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炎暑惟兹夏,三旬将欲移。”伴随着烈日蝉鸣,我们一行走进了琉璃之乡——博山。琉璃文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好比我们身体里的血液,琉璃形态多样、色彩鲜艳,传达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核心所在是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琉璃烧制技术要求极高:吃苦耐劳、义无反顾,数十年如一日的从师学艺,磨砺出如孙云毅老先生一般的工匠精神……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老师傅对于技术的坚持以及传承的渴望。就算过程十分艰辛,路途十分遥远,他们也坚定不移地选择传承琉璃文化,扩大琉璃市场在世界上的知名度。通过此次实践,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这种工匠精神,并在未来将所见所学应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琉璃作为“中华五大名器”之首,自明清时代就专供皇家使用,琉璃制造技术一直为祖传绝学,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致琉璃制品不为大众熟知,为非遗文化传承造成了极大困难,博山琉璃文化传承的紧迫性尤其值得重视。虽然目前清华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各高校均开设了琉璃方向的课程,但由于琉璃吹制过程长期处于40~50摄氏度高温状态,且琉璃技术需达十年以上的学习才可有成型的技术,所以高校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事本行业,造成业内青年人才稀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因此,博山琉璃企业除生产,加工、出售精美琉璃制品外,还放眼未来发展,将企业重点转化为研发讨论大型公共琉璃项目,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琉璃技术、传承琉璃文化。
同时,除了琉璃的艺术价值,琉璃制作还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传统的琉璃制作工艺自明清时期起一直为祖传绝学,需要使用特定的手法、技术以及其他烧制设备。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技巧,才能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我们能否为琉璃烧制中废料高、耗时长的痛点提供帮助?答案是肯定的,未来琉璃产业发展传承必定离不开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与更新,若在琉璃的烧制过程中采用机械设备同人工结合的办法,必定能为琉璃手工行业添砖加瓦。
通过社会调研,我们了解到群众对博山琉璃的熟悉程度并不高,我们理应为宣传琉璃文化投入心血。作为奇淄妙想队的队长,我尤其理解琉璃烧制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和“技艺失传”的困境,也将继续同团队成员共进退,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合理利用大学生的身份与周边资源,向青年宣传琉璃文化,促进琉璃的产业长青发展。在我们共同努力的推动下,非遗琉璃文化必将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为我们文化发展道路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今,琉璃以其生动的形象打通了群众的“任督二脉”:只有同时代建立起共生共长的关系,传统文化才会焕发活力,文化传承才会薪火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