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中华史是一部曲折跌宕、风云际会的历史,无数帝王将相、 文人骚客在历史的长河中击出美丽的浪花,显出生命的美丽。 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内忧外患,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其中不得不提一 位风云人物—吴三桂。吴三桂者,表字长伯,本贯江南高邮人氏。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仰慕功 名以图成一番事业。其父吴襄乃朝中大员、锦州总兵。及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 得武科举人,开始了一生的戎马生涯。 时满清皇太极见明王朝已江河日下,有出辽东南下定鼎中原的雄心,时时侵扰辽东边界。吴三 桂奉命平定叛乱,在与清军作战时勇冠三军、屡立战功,显出卓越的军事才华。时陕西农民起义军 领袖李自成连陷数省,北上进军直逼北京,崇祯帝急招天下兵勤王,更把希望寄托在拥有重兵的吴 三桂身上。吴三桂接到命令后急令进军,不料至玉田一带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明朝的 灭亡使吴三桂失去依靠,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拒多尔衮,为了寻找新主,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 在各种政治势力前进行投机活动。吴三桂明白军权是自己能平安的绝对依靠,一旦失去则生死难 料。李自成与多尔衮也都想争取吴三桂这股军事势力,吴三桂最终为何选择放清军入关,历来众说 纷纭。我个人认为吴三桂看清了李自成乃一介草民,既无高远的政治眼光,又无治国之伟略,其攻 进北京后不思进取日日歌舞升平,注定要失败。其是向清军借兵不非投降清军,但清军入关协助吴 三桂打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后,不遵守诺言悍然迁都北京,吴三桂此时已骑虎难下,不得归顺满清。 故时人谓之大汉奸,彼且认为站在民族立场,吴三桂归顺满清是没有民族气节;但站在世界潮流的 立场,明王朝已大厦将倾,单靠吴三桂一军之力已无力回天。尚且满族同属炎黄子孙、中华民族, 中华自古就有强者为尊的传统,岂能以种族而论是非。 吴三桂因平叛有功,被封平西亲王,世守云南。因天下已定,清王朝已有撤之心,时吴三桂若 接受撤藩,亦不可安度晚年。但他过分看重权力把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遂起兵造反。时起兵 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大元帅,提出“ 兴明讨虏” 的口号,内有马宝、夏国相、王屏藩等能臣猛将, 外联耿尚二王、台湾郑氏集团。一举起兵,六省即陷,然其竟冒然称帝,不仅使耿尚二王、郑氏集 团有异心,其内部将士亦多有怨言。论其影响,吴三桂此举已失民心,不仅得不到亡明旧臣的支 持,也不利日后作战。既自立为帝,然其不具备帝王的雄心,没有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大志向, 入川后逡巡不进,不亲率大军北定天下,反到养尊处优,没有一以贯之的大毅力。吴三桂先前举兵 接连胜利,是其亲领大军远近所惊,但其没有正确洞察时势,马饮黄河后竟与清庭和谈,使清军得 以抽调兵马,否则天下属于谁手犹未可知。故曰:“ 吴氏之亡,自亡之也!” 历览古之成大事者,皆因其有大志向、大毅力、大魄力而成之。有大志向则目标明确、万夫莫 敌;有大毅力则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有大魄力,则敢为天下先,一旦时机成熟遂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