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中国应试教育从来没有输

来源:发布时间:2018-05-17

作为大一学生,直到今天看了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我才真正懂得,素质教育固然有它们的好处,应试教育却能真正带给我们一些素质教育永远都没有的东西。很难评判二者臧否,可应试教育从来都没有输。

纪录片中讲述了五位经验丰富且精通英语的老师,来到英国一所排名非常靠前的高校,安排五十名学生接受一个月的中式教育。相比英式教育而言,五十个人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英式教育倡导的个性解放与中式教育的近乎于军事化的管理大相径庭,进程一步步走得艰难。即使这样,三集纪录片讲下来,人们逐渐对中式教育充满信心。包括英国学生、家长甚至是小小手机屏前的我。最后在期末考试中,每一科平均分都远超于英式教育中的学生,我开始反思自己早年间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可无论知识多寡,都是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这一点无可否认。

应试教育与英式教育的对抗,不仅仅是文化冲突。

在中式教育的课堂上,鲜有讨论和设想,大家疯狂地记笔记,跟上老师讲课步伐,自习课、考试前大家把笔记复习了一遍又一遍,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因为这是权威,没有人会站出来挑战权威。而英式课堂倡导大家自己来发现,老师只做引导,这样固然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低效学习方式。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就是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先人已经实践得出认识,何苦再走一遭。好好地学会理论,找到足以专攻的术业再实践,不是更能节省时间,获得更多知识?

英式教育中几乎没有分数,没有排名,没有那种日复一日的竞争,可这种打击人有鼓舞人的竞争,真的那么糟糕吗?想必是否定的。在这个社会本身就充满竞争,没有能力的人就该淘汰,能力比仅仅是知识,更有在竞争中不断考验的心理。正如松下幸之助说的那样:“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浮沉。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反复地一浮一沉,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练。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必须以率直、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向前迈进。”只有有能力承受压力的人,才有能力被加冕为佼佼者。我们在一张张成绩单面前会哭泣也会欣喜,也正是这种残酷的较量,让一些人沮丧颓败,让一些人愈战愈勇。

也许有人会说,中式教育只会让学生变成机器。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懂得要尊重师长,而英国的课堂上充满了对老师的质疑。“纪律是什么,能吃吗?”九年级的孩子竟然提出这样的质疑。在我所读的高中里,大家总是习以为常地向老师问好,一年四季都要穿运动装般的校服,几乎没有人不听老师的话,因为我们知道,老师说的即使不对,他们也是为了我们好,有时一些带有瑕疵的方式,却能让我们更快的记忆。我们对老师恭敬,老师对我们严肃、高要求,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甚至很大部分学生喜欢老师的责备,因为那是关心,总会让人上进。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背《论语》,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温故而知新”。在国学经典中明白“一带一路”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用意,自古的礼仪之邦,在中式教育的环境中从来没有退出世界舞台。

不仅如此,每周一早上的升旗,无不昭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梦想,就如“中国梦”的英文究是“Chinese Dream”还是“China Dream,想必“中国梦”便是“中国人的梦”,因为每一个人的梦想汇集起来,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拼搏,如迟子建的《泥泞》那般:“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与英国学生不同,中国学生把升旗当作一种神圣的仪式,它不只是英国学生口中“把旗子升上去”,而是给处于人生起点的中国人一种归属、一种信仰——国家。

我很自豪在BBC的实验中饱受非议的应试教育取得成功,不仅仅因为自己寒窗苦读的确有成效,更是为自己国家拥有这样一套教育体系,让走向成功的年轻人更加坚韧、自强。中国人才多不再仅是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更是拥有足以握紧拳头的力量。

进入大学,将要进行新的课程,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或许十二年的应试教育已不复存在,我们即将面对的,是自立主动学习的开始。我认可应试教育,同时期待着大学中偏素质教育的开始。 应试教育会改革、会有新的活力,也会有更多的国际人才脱颖而出。应试教育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中国的应试教育从来没有输,我们期待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