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论制度的稀缺性

来源: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19-04-26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中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期目标。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

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者的区别在经济学假设方面分为稀缺性假设。所谓稀缺性是指资源的有效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众所周知,全球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古典经济学家对于资源缺席将导致资金积累这一问题论述的比较清楚,但他们忽略了资金积累会促进资源的供给。经过查找论文,了解到早在1974年罗伯特·索洛就提出了利用积累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消费水平。投入生产中的某种资源变得稀缺时,其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

稀缺的经济资源主要有两种配置方式,即市场的方式和政府的方式。经政府配置的资源具有某种市场失灵的特征,如交易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其配置的手段有管制、配额、许可证等。政府能够克服部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功能和效率的不足,但也有因资源的稀缺带来的难以避免的缺陷。解决这些缺陷应该依赖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从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具体的做法有加快改革步伐,缩短制度惯性持续时间,减少政府管制,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等等。但制度还是具有稀缺性。

在生产资源缺稀的情况下,行为人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只要市场是不完善的,就可能发生损人利己的交易行为。因此我觉得无论如何强化制度创新过程。相对于人类制度的需求而言,制度供给总是不足。否则社会就不会有诸多的不合作现象。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制度的稀缺性源于制度供给的有关约束条件、制度需求压力、制度的非专利性、制度的资产专用性等因素。

那么如何决尽量减少制度的稀缺性呢?我认为制度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是沿着被束缚的主体演化而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更透彻的研究背制度约束的主体,如从个人、团队、社会根本入手,有意识的通过自身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和改革甚至是创造新的制度。这样在人类总是想着在不需要劳动获取所需的情况下产生懒惰心里时候,创新改革的制度会出现给予解决劳动争议。

上一条: <诗歌>冬语
下一条: <散文>秋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