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文明礼仪漫步千百年的时光,留存于我们身边,依旧是少年模样。仍以他的生机与朝气,晕染着中华大地。如最纯澈的清流,盈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文明礼仪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夫公子温、良、恭、俭、让”精炼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行为追求。在中国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知识分子素来强调文明礼仪与个人修养相结合的处世之道,自觉将个人追求与礼仪规范联系在一起。
文明礼仪是滋养中华儿女社会价值的必然素质。人的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升自我,在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中推动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深厚的礼仪观念为人们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人类历史的实践也证明,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印记和光辉的人们,无不温良仁智、恭俭礼让。因此,社会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深邃渊博的学识素养,更需要个人修养与行为规范,知识素养与文明礼仪熔融合一。
文明礼仪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内在要求。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也具有新的意义。毋庸置疑,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精神追求的差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的性格行为也不免地染上了多样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文明礼仪逐渐内化为现代的道德素质,时代课题的转换也为文明礼仪注入了新的价值元素。
文明礼仪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厚的精神养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维不张,国乃灭亡”。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发展进步。孔子学院在世界文化范围内已颇具规模,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中国构想已在国际舞台上越发闪亮,中国正以耀眼的姿态重新站起,而支撑这一气场的强大动力正在于坚定不移的中华文明、民族气节。这种精神气质,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滋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当代青年学生有责任传承中华文明礼仪,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