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美的挣扎

来源:外国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19-11-12

惠特曼笔下的那株橡树,笔直的站在四季里。在自然与孤独中挣扎,似与岁月做着无声的对抗,但却无端的生出了许多“绿油而苍翠”的叶子。这样一株橡树,惠特曼赞美它,也害怕成为它。

蒋方舟在游记《莫高窟的挣扎》中曾经提出“美的挣扎”这一概念。在她眼中莫高窟经历了三重磨难,一重是西北漫天黄沙的侵蚀,一重是攫利者的偷盗与破坏,最后一重是游人如织对它一点一点的“销毁”。但莫高窟在这三重磨难中不停的挣扎着,即使弥勒的笑因为影漆的淡褪而不再悲悯,即使整个洞窟因为金粉的脱落而不在金碧辉煌,但其依旧以自身的挣扎跨越历史千年的尘埃,重新将厚重与质朴传递给世人。

正如凤凰浴火重生,大抵美的事物都需要经历一番苦楚与挣扎,方能脱胎于形态上的俗美,而成就精神上的华美。

汉时的熹平石经,开创文字校正之先河,却在王朝的更迭中四散于中国的大江南北。或许是被粗暴地掩埋在泥土之中,又或许是无意中被丢弃在布满尘埃的角落,但在不断的挣扎中,石经上的生命浮现出来。磨难在他们身上碰撞着便镌刻出故事,岁月的洪波中,石经未曾停止的召唤着历代的有心人,将他们从各处搜寻。如今考古学家已经搜寻到了8000多个,熹平石经,一片一块,一字一句地等待着破碎后的重聚,在挣扎中孕育出美丽。熹平石经在此时不仅仅代表着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历史厚重的延续。我们看到,跨过千年时光的沧海,石经的形已破碎,但美如桑田,依旧茂密如初。

挣扎就是拥有这种力量,这力量让静变化为动,让质升华为魂。而物如此,人亦当是。

翻开中国近代悲壮的一页,我们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国运沉沦的年代,为这片土地奋斗,直至洒尽最后一滴血。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与致远舰一同沉入漆黑的海底,林觉民写下离别的《与妻书》只为“身已许国难许卿”,鲁迅在白色恐怖之中喊出“横眉冷对千夫指”……

在无边黑暗的牢笼中,即使紧握一点星光也要奋力挣扎,将它们凝聚成燎原的烈火。他们用肩膀托起这个将要沉入海底的民族,他们用为赤心这个国家许下且看今朝的愿望,即使时光不再流转,他们也活成了民族的美的丰碑。

胡适曾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这个泛大众化的时代,保持挣扎或许很容易被误解为故作清高的卖弄,特立独行也经常轻易被淹没在众生喧嚣之中,但无论如何都要仅存那么一点挣扎的精神聊以自慰,毕竟真正的美绝不在沉默中产生。

你可以相信,这天地,我来过、爱过、奋战过,更挣扎过,那么我就不在乎结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