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观《绿皮书》有感

来源: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19-11-15

    这部影片由彼得法雷德指导,维果莫滕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成功登顶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五项提名。本片由真人真事改编,是好莱坞常见的反映种族问题题材的电影,但不同的是《绿皮书》没有将重点放在展现“黑人遭受种族歧视的悲惨经历”这一沉重话题上,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温情的喜剧故事探讨了种族平等和灵活和解的议题,这是一部典型的电影化叙事结构的电影,非常值得研究。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向戏剧学习了很多叙事手法,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也发展出来很多迥然不同于戏剧甚至相反的手法。

在戏剧创作中,除了很重要的三一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冲突律,即要展现矛盾的出现、发展激化一直到高潮进行最终较量,并最终得到解决的过程,而电影中有一种很具电影特色的叙事结构,就是反戏剧传统冲突律的模式,不遵循矛盾的建置、发展、高潮和结局交待模式,而是讲述矛盾的逐渐消融、化解。因此,大家不能以传统戏剧剧作理论去分析它。

《绿皮书》不是一部好莱坞式大片,但也绝非是一部文艺片,而是为广大普通观众所制作的一部典型的美国大众类型电影。说到类型,也并不新鲜,属于人物传记片,也可以笼统一些说是一部公路片。而那些以文艺片视角来切入和分析,说自己怎么怎么看待,或说由于剧情、艺术手法等所以标榜自己不喜欢的论调,大多属于无病呻吟或矫揉造作之语,奥斯卡奖项并不是文艺片的比拼。本片片名《绿皮书》是上世纪30-60年代真实存在的一本书《黑人旅行绿皮书》,当时美国仍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吉姆克劳法”,人为的将白人与黑人进行隔离,尤其是美国南部,很多美国酒店和餐厅,都不欢迎黑人进入。黑人邮政员雨果格林编写了“绿皮书”介绍了一些可以让黑人入住的旅馆和餐厅以满足他们的出行需求,影片的故事也由此展开,这是一个黑人和白人因身份,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发生对立矛盾到友谊,这个根植于真实故事的设定,形成了有趣的反差,让影片展现出与生俱来的戏剧张力,黑人钢琴家唐 谢利因为要去美国南部巡回演出,不得已雇佣了在夜总会工作的托尼瓦莱隆加,利用他白人的身份和擅长解决麻烦的能力,为自己保驾护航。托尼原本对黑人充满歧视,连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扔掉,却因为失业的压力,不得不为黑人老板工作。两人天然的阶层对立和黑人白人的身份错位,使得这段南下之旅充满了看点,而公路喜剧的拍摄手法又自然而然的放大了两人的矛盾关系,让整个过程充满了笑果和温情。

人性和社会的无情撞击,让他在雨夜中大吼“如果我不够黑人,不够白人,甚至也不够男人,那么告诉 我,我到底是什么人”

而对于托尼来说,这趟“绿皮书之旅”同样也是重新认识和塑造自我的过程,出身社会底层社会的他,野蛮粗俗,对上层社会有着本能的鄙夷,虽然他喜欢源自底层的黑人音乐与文化,却依旧对有色人种充满歧视,如果不是为了丰厚的酬薪,他压根不会为谢利工作,但这趟与众不同的公路之旅,却改变了他的看法。谢利的才华和温文尔雅的作风,逐渐扭转了托尼对黑人的歧视,谢利极为自律的处事方针也影响着他,骨子里粗俗不雅的行为。当在车里托尼让谢利尝试炸鸡的时候,两人的生活矛盾得以化解,当谢利费心矫正托尼的口音,并帮助他给妻子写信的时候,两人的心灵情感得以交融,托尼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对上层社会的态度,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尤其是当得知谢利宁愿放弃北方高利润的演出,也要执意南下巡演的初衷后,跟让他钦佩谢利过人的勇气与决心,影片就是通过这种步步推进的情节和细节使两位主角不断打破对彼此刻板印象的改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对种族问题的看法,并无形中将影片主题从种族平等上升到灵魂和解的高度流露出一种特有的幽默和温馨。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剧本中有些设置仍旧无法摆脱故意和套路,另外电影语言和场面调度仍有上升空间,这也是彼得法雷里没能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原因,不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桂冠《绿皮书》的确实至名归,看《绿皮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导演的喜剧手法、叙事功力很高超,他对喜剧的理解与创作值得我们研究学习。虽然影片的题材很严肃很沉重,但影片中有很多浑然天成的幽默诙谐、令人捧腹的情节和细节,比如两人在车上吃炸鸡,唐指导托尼写信等,为影片增添很多魅力,也是观看本片的一大享受。

    值得提到的是,《绿皮书》中的很多幽默情节都是从生活中自然而然提炼出来的,非常真实自然,并不是靠一些手段来生硬制造笑果的,让人笑得更由衷和更舒服,不得不让人佩服。虽然它不是一部让人惊心动魄和具有强烈外在视听冲击的大制作电影,但确是一部可以触动心灵、让人收获勇气与温暖的情感大片,让你获得能量,获得很久的好心情,而且对于我们的电影创作有很多宝贵启发。

上一条: <诗歌> 风
下一条: <诗歌>生之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