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钱学森》到撒贝宁主持的节目《开讲啦之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看完后我内心总要那么一句话在不断回荡感慨着:中国真的不能没有像他们这样的人,没有当时的他们,哪来如今的中国,又怎会有现今的我们。
他们是在绝境中在黑暗中一步一步寻求科技之光,并最中掌握了科技之光的国之脊梁。
在电影《钱学森》中,有这么两句话真实得反映着我国当时的航天技术的境况。第一句是美国的杜里齐在钱学森回国时对他的劝阻:你能在中国做些什么呢?中国的没有航天技术,一点也没有。另一句是钱学森回国后周总理对他语重心长的交托:我们迫切的希望早点掌握两弹技术,把两弹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上获得真正的安全。而在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之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黄老这样讲道:我们国家开始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是为了早点突破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包围与封锁。为了早点研制出这一技术,我们曾寄希望与我们的苏联老大哥,1959年国庆10周年,赫鲁晓夫来到中国,我国政府再一次向他提出研制核潜艇的问题。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中国要想研制核潜艇,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他傲慢得拒绝了。听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我国研制核潜艇的难度了。即使这样的条件,也阻挡不了他们寻求科技之光的脚步。钱学森回国后,一边研究理论知识,一边分析我国的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今最迫切的两样东西:人才与地方。当聂元帅解决完这两个问题后,其他的一系列问题有扑面而来,没有防风洞,没有试车台,连最基本的参数也没有。面对如此情景,学森无奈单又坚定得讲到:必须要仿制。可该怎样仿制呢?所需要的零件在我国任何一家厂中都制作不出来,该怎么办。在一次与妻子的交谈中,钱学森明白了需要以总体设计去负责分系统的协调性。就这样,遇到什么问题学森就一年研究理论,一边与打家讨论,最终,在他的领导下,完成了两单的结合。而黄老也是这样一步步完成对核潜艇的研制的:没有任何相关人才,更没有一点相关的资料,到底该怎么办。于是,黄老决定让打家在报刊中去搜索与核潜艇有关的资料,但要想在报刊中去找到世界保密极其严格的核潜艇资料就是在大海捞针,但也只能这样做。于是,日日夜夜这样枯燥无味的做着这样的工作。终于,汇总成了一份完整资料,可谁有能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有一进行保证呢?没有,那该如何是好。还好得到了两个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进行重复不断地拆除与组合,再结合所搜集的质料,终于有了更多信心。就像黄老说的这样,我们就是这样咬紧牙关一步步探寻了30年才完成的。
“爱情,亲情固然重要,可这怎能与国家安危相提并论,为了祖国,要牺牲些什么我定要去牺牲;祖国贫穷,无技术,无人才,没有他国帮助哪有怎样,我也定要用尽毕生所学,耗尽毕生精力去报效祖国,去为祖国的科技做贡献,让祖国能在世界站稳脚。"我想这些都是像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这类国之脊梁的内心真实之想法与毕生之求。没有当时的他们,那会有如今雄立于世界的中国与如今美好的生活呢?中国真的不能没有他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