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鲁迅曾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流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连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诚然,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太多知识青年不满黑暗的社会,太多知识青年投身改革浪潮。而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新时代,这些黑暗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新时代带给我们新的机遇,新时代给我们了新的挑战。冷气仍在,有太多青年在小康富裕的生活下无所事事,昏沉度日,甚至当起了啃老族。还有的青年,埋头于手机电脑的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充耳不闻,逃避现实,自封为肥宅在网络世界封山为王来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些都是令人痛心的事实,青年人没有青年人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形象,反而像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丧”文化盛行。
青年人摆脱冷气的首要任务,便是读书。先说老生常谈的内容,我们上了大学并不是不读书了,而是有选择有目的的去读书。我们要读的书无非只有两类,一类做学问的,一类做人的。所谓大学,做的是大学问,一时专一的研究一门学问,在这一门学问上做出大学问来;而是研究做人的学问,我们第一次从家长老师给我们建造的温巢出来,半只脚迈入成人社会,在大学里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往后几十余年的基础。
而我们现在读书,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学习上没有鞭策,便变得懒惰,看看大学里有多少人挂科便知道了。大学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可用来学习,但仍有这么挂科的,这又是做人的学问了。青年没有意思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会管理自己,这就是做人的学问没有学到。不要讲你没有时间,朱光潜先生说过:“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青年做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只顾近处的利益,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的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于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唯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向上发声,向下扎根,展现出青年人的飞扬风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