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窗棂时,书桌角那盏旧台灯又亮起暖黄的光。灯杆上缠着几圈褪色的蓝丝带,底座刻着歪歪扭扭的“加油”二字,这是奶奶在我高考前亲手装饰的旧物,却装着我青春里最温热的时光。
高三的冬夜总浸着寒意,晚自习结束已是十点半。推开门的瞬间,总能撞见客厅里那盏暖黄的灯光,奶奶裹着厚棉袄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我的保温杯,指尖冻得微红却笑得眉眼弯弯:“刚温的牛奶,快喝了暖暖身子。”书桌前的台灯永远提前亮着,灯旁摆着削好的苹果,果肉裹着保鲜膜,生怕氧化变色。那些日子,我埋首于试卷题海,奶奶便静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要么择菜要么织毛衣,电视音量调至最低,连翻书都轻手轻脚,生怕打乱我的思绪。
有次模拟考失利,我躲在房间里闷声流泪,台灯的光也显得格外黯淡。奶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削好的梨切成小块放进白瓷碗,轻轻放在我手边:“慢慢来,奶奶相信你。就像这梨,熬过寒冬才更甜。”她坐在我身边,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拍着我的后背,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服传过来,像暖流漫过心房。那晚,台灯亮了很久,奶奶陪我整理错题,昏黄的光线下,她的白发格外醒目,却衬得眼神格外坚定。
后来我考上大学,离家那天,奶奶把台灯仔细地装进纸箱,反复叮嘱:“在学校也要按时休息,别熬坏了眼睛。”宿舍的书桌不大,这盏旧台灯却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深夜伏案学习,暖黄的灯光漫下来,就像奶奶陪在身边,温柔又有力量。假期回家,总能发现台灯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底座的“加油”二字被重新描了一遍,颜色鲜亮如初。
如今,台灯的灯泡换了好几次,暖黄的光却始终未变。它照亮过我的错题本,也见证过我的成长;它承载着奶奶的牵挂,也藏着亲情最本真的模样。原来最动人的温暖从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时光里这份细水长流的陪伴,如同这盏灯的光,不耀眼,却足够照亮我前行的每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