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友谊随笔

来源:生251-4李瑞莹发布时间:2025-11-08

记忆的底片上,总有些焦距模糊却色彩鲜明的影像。我的高中时代,便是由无数这样的影像叠合而成的,而他的身影,是其中最清晰的一抹亮色。

我们的教室在六楼走廊的尽头,窗外长着几株高大的法国梧桐。课间十分钟,我们常倚着褪色的栏杆,看树叶在秋风里一片片转黄、飘落。那时我们谈论些什么,如今大多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他肩头投下晃动的光斑,像一些无声的音符。

我们的友谊里,沉默与言语占有同等的分量。有许多个黄昏,放学后的教室只剩下我们两个,各自伏在课桌上写写算算,偶尔抬头,目光相遇,便又低下头去。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远处操场上隐约传来的哨声,还有窗外渐浓的暮色,共同编织成一种安谧的节奏。在那样的静默里,我们仿佛能听见彼此心中无声的潮汐——那些关于未来的憧憬,关于远方的想象,还有青春期特有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忧郁。

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晚自习,他递给我一张字条,上面抄着北岛的诗:“我们依然在大地上留宿,一旦有一天穿过暴烈的桥,驰过旋转的星星。”字迹依然是他特有的那种微微右斜的样子。我把字条夹在课本里,后来这本书留在了他那里,就像我们把整个高中时代留在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夏天。

原来,有些友谊的归宿,并非形影不离的陪伴,而是被岁月妥帖地安放在记忆的某个格子里,保持着最初的温度与模样。它不曾消失,只是圆满地完成了它在特定时空里的使命。它是在我们尚且不知世界之大的时候,为我们圈出了一片可以自由呼吸、肆意生长的天地;是在我们内心尚且孱弱的年纪里,给彼此提供了最坚定、最无需理由的背书。

 我们不再分享每一天的琐碎日常,但我们曾共享过一整段呼啸而过的、再也无法复制的青春。那便是够了。就像校园墙角那棵沉默的老槐树,它不会跟着你去往远方,但你永远会记得,它的树荫曾怎样清凉了你一整个又一个燥热而漫长的少年午后,记得风吹过树叶时,那一片沙沙的、温柔的声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