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是我发现的“秘密基地”。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指尖划过专业书里晦涩的理论,偶尔抬头,能看见对面同学认真做笔记的侧影,或是走廊里抱着书本匆匆而过的身影——这些安静又专注的瞬间,构成了大学最独特的底色。
记得刚入学时,我总在各种选择里手足无措。社团招新的展板前,看着志愿者协会、学生会的介绍,不知道该把兴趣的砝码放在哪一边;第一次小组作业,因为害怕自己的想法不够好,全程默默听着别人讨论,直到组长轻声问“你有什么建议吗”,才鼓起勇气说出思考已久的方案。后来发现,大学从不是“必须选对”的考场,而是“允许试错”的练兵场。我试着加入志愿者协会,每周去敬老院陪老人读报纸,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也在学术沙龙里,和同学为一个专业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共识。每一次“试试看”,都让我多了一分笃定。
最难忘的是准备学科竞赛的那段日子。为了完善一个实验方案,我和队友泡在实验室里,从清晨到深夜,反复调整参数、记录数据。有次仪器突然出了故障,眼看提交截止日期临近,我们急得团团转,却没人说“放弃”。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当捧着获奖证书站在领奖台上时,我忽然明白,大学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困难时“再坚持一下”的韧性。
如今走在校园里,看着新生们带着好奇与懵懂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就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操场上夜跑时的晚风,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讲解,甚至是偶尔为赶早八而奔跑的慌张——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都在悄悄拼凑着成长的答案。原来大学不是一条笔直的路,而是充满转角的旅程,每一次犹豫后的选择,每一次努力后的收获,都是写给未来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