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抗日战争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更孕育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应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抗战精神首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1940年,杨靖宇将军被敌人剖腹,胃里只有草根与棉絮;1942年,太行山区妇救会会长李才清把自家门板拆下来做担架,把最后一把小米送给伤员。他们深知:没有国,哪有家。担当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关键时刻“我先上”的自觉。今天,乡村振兴一线,青年第一书记顶着风雪走访贫困户;疫情突袭,90后医护人员剪发逆行——红色血脉从未断流,只是以新的方式奔涌。
抗战精神也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韧劲。八路军转战太行,平均每人每天只走三十里,却用“铁脚板”跑赢汽车轮子;西南联大师生徒步三千里南迁,在防空洞里上课,在油灯下写就《离骚》今注。苦难面前,他们选择把废墟当课堂,把枪声当鼓点。今天的“卡脖子”清单,就是新时代的“封锁沟”。华为海思在至暗时刻启动“备胎”,用十年时间把芯片论文写进生产线;贵州“中国天眼”科研团队,二十四年扎根大山,把青春钉在喀斯特洼地里。每一次技术突围,都是对“坚忍”最生动的注解。
抗战精神更是“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团结。台儿庄大战,桂军、川军、西北军并肩冲锋;延安窑洞,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共绘《黄河大合唱》。不同方言汇成同一道吼声:保卫黄河!今天,从“蛟龙”入海到“嫦娥”奔月,从抗疫“一省包一市”到重庆山火“摩托骑士”洪流,我们依旧靠“团结”二字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红色血脉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能把十四亿个“我”熔铸成“我们”。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战精神早已化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红色血脉早已融入我们的骨血。唯有铭记历史、弘扬精神,方能在时代浪潮中不迷失方向;唯有赓续血脉、勇担使命,方能让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中华之魂”,在新征程上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