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泥土里的星子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6-19

田埂上的露水还凝着时,外婆的竹篮已斜挎在腰间。她佝偻着背在菜畦里寻,指尖拨开湿润的泥土,折耳根紫红油亮的根茎便从黑壤里探出头来,像撒在地里的星子。这是我童年里最鲜活的画面,也是后来在课本里读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时,最先浮现在眼前的意象。

折耳根的气味是独特的。初闻带着腥气,像雨后池塘底的淤泥,却又藏着草木初萌的清冽。外婆总说这是"土地的魂",她将采回的折耳根放在木盆里淘洗,青碧的叶片上滚着水珠,紫白相间的根茎在水中舒展,像极了墨色宣纸上晕开的淡彩。高中生物课讲植物分类,才知道这看似普通的野菜学名蕺菜,三白草科的多年生草本,可我还是习惯叫它折耳根,这名字带着泥土的温度,念出口时舌尖会不自觉地卷起,仿佛还能尝到外婆凉拌菜里那股冲劲。

春日的田垄是折耳根的舞台。当其他植物还在冬眠,它们已从去年的枯茎下钻出嫩芽。我曾跟着外婆采挖,锋利的小铲子下去,往往只铲断半截根茎,剩下的部分倔强地扎在土里。"莫急,"外婆笑着,"要顺着根的长势刨,就像过日子,急不得。"那时不懂这话的深意,只觉得挖折耳根像在寻宝,每刨开一抔土,都期待看到那抹诱人的紫红。后来在作文里写"韧性",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悬崖上的松柏,而是田埂边被铲断后又蓬勃生长的折耳根。

外婆的厨房是折耳根绽放光彩的地方。夏日傍晚,一碗折耳根拌豆腐端上桌,绿的叶、白的腐、红的油,在粗瓷碗里相映成趣。我总爱先挑那脆嫩的根茎,嚼起来咯吱作响,辛辣的滋味从舌尖漫开,直抵胃里,暑气似乎也消了大半。有次在餐馆吃到用折耳根炒腊肉,精致的摆盘里,它却失了野趣,像被驯化的野兽,徒留形骸,没了灵魂。

折耳根教会我的,或许是接纳生活的本味。它不像草莓那样甜腻,也不如玫瑰那般艳丽,却以独特的辛辣和坚韧,在时光里刻下印记。就像成长路上遇到的种种,有些看似粗粝,却在不经意间,成为生命里最坚实的根基,在岁月的淘洗中,愈发清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