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偶然的机会看完了名为降临的电影,看完之后又迫不及待找到原著书来细细品读。这部电影,引起了我的共鸣。
电影中的外星文字,美得令人心碎。它们不是线性排列的符号,而是一气呵成的墨色图腾,每个圆环都承载着完整的叙事。露易丝在学习这种语言时,也学会了新的思维方式,逐渐挣脱了时间的枷锁——过去、现在、未来在她眼中融为一幅全景图。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全景照片时的震撼:原来我们以为的"下一刻",不过是视角转换时显露的另一面。
记得在高中,诺贝尔奖颁给了研究量子纠缠的科学家。在那个被模拟考和排名压得喘不过气的季节,我和挚友常在晚自习后溜到天台,就着昏黄的路灯讨论"未来是否早已注定"。两个文科生笨拙地引用着薛定谔的猫,却在这个话题里找到了奇特的慰藉。如果命运真如量子态般既成事实,那么当下的焦虑不过是视野局限产生的幻觉。这个想法像一剂强效镇痛药,让紧绷的神经得以片刻松弛。
比起大家看完这部电影热衷于讨论的“假如你知道未来的一切,包括痛苦和离别,你还会不会选择走这条路”问题,让我更加动容的是电影结束,露易丝的心声和故事中七肢桶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我预见了所有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我们都曾在某个时刻,与命运达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和解。
七肢桶的思维方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我们总以为时间是条单行道,却忘了它也可以是个莫比乌斯环。电影结尾,露易丝拥抱未来的姿态,让我想起道家所说的"安时而处顺"——不是消极认命,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接纳生命的全部馈赠。
看完原著,真正震撼我的不是"如果知道结局会不会改变选择"的假设,而是露易丝身上展现的那种全然的清醒与坦然。就像量子纠缠揭示的:分离只是表象,联系才是本质。每一个当下都包含着过去的回声与未来的预兆,而我们,始终在时光之环中与自己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