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大地

来源:药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4-26

大地是沉默的。它不言不语,却承载万物;它不动声色,却孕育生机。人们行走其上,耕耘其上,建造其上,却鲜少有人俯身倾听它的脉搏。

我曾在初春时节见过农人犁地。铁犁破开板结的土层,翻出湿润的泥土,散发出一种特有的腥气。那气味并不芬芳,却莫名使人安心。蚯蚓在犁沟中惊慌地蠕动,麻雀紧随其后啄食。农人的汗水滴入泥土,转瞬消失不见。这一幕已重复了千万年,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变化的只是犁铧的材质,不变的是人与土地的契约。

夏日里的大地是慷慨的。麦浪翻滚,稻穗低垂,果园里果实压弯枝头。人们忙着收获,却忘了这一切都源于大地无声的馈赠。我曾见过一个老农跪在田埂上,捧起一抔土细细端详。问他看什么,他说在看土的"力气"。这"力气"二字用得极妙,泥土中确实蕴含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能将一粒微小的种子变成沉甸甸的收获。

秋收过后的大地显得疲惫而安详。秸秆还田,落叶归根,一切都在为来年积蓄力量。这时候的大地最是谦逊,任人踩踏,毫无怨言。城市里的水泥地面坚硬冷漠,而乡间的土地却总是温柔包容。孩童跌倒,沾一身尘土,爬起来拍拍继续奔跑;老人离世,归于尘土,完成最后的轮回。

冬日的大地沉睡。白雪覆盖下,生命仍在悄然萌动。我见过农人弯腰抓起一把冻土,放在耳边轻摇。"听得出墒情",他们说。这种与土地对话的方式,是千百年积累的智慧。现代人用仪器测量土壤成分,却失去了用感官直接理解土地的能力。

大地记得一切。战争的血迹,欢庆的脚印,耕耘的汗水,都在土层中留下印记。考古学家能从上壤中读出千年前的故事,农人则能从土色判断肥瘠。每一寸土地都有自己的记忆,只是现代人越来越不懂得阅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土地,住进钢筋水泥的森林。我们脚下踩着瓷砖、木地板、沥青路面,与真正的土地隔绝。孩子们分不清麦苗与韭菜,年轻人以为食物生自超市。这种疏离令人忧心。一个忘记土地的民族,就像无根的浮萍。

偶尔,我会赤脚走在乡间的土地上。泥土从趾缝间溢出,微凉而柔软。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大地的心跳,感受到一种原始的连接。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终将归于尘土。在这匆匆的人生里,或许该时常俯身,触摸养育我们的土地,感受它亘古不变的脉动。

大地不言,却道尽沧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