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归宿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4-21

什么是你竭尽心力与灵感之后想要倚靠的地方?量苍穹之下,洪荒之间,总有一处居所,或是一份嘱托,抑或是一缕血脉之系,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时风雨不动安如山,归宿至此已成。

在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安土重迁的影响下,居所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处,更是内心深处最安心的归宿。诗经中的“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在外劳作的人啊,是多么盼望那个家。诗句传承了千年,情感也传递的千年。我们也同古人一般,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劳累,但是看到那一盏窗口的灯,推开那一扇熟悉的门,心中涌起的是独属于中国人对家的心安,这是中国人心灵的归宿。我们通过唐诗与古人对话,能看到他们字里行间浓浓的对家的思念,从“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从“故园渺何处?思归方悠哉”到“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从“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到“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我们小时候与古人对话,长大后便有了情感共鸣。

归震川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文心雕龙》中道: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是以我每每未读至文尾,早已潸然而泪下。归有光以情驭文,字里行间虽清淡平常,却以细节之微叙人间至情。那寄情何处才得以展现归有光的至臻之情?室仅方丈的百年老屋,诸父异爨后的东犬西吠,寄予厚望的祖母,相敬如宾的妻子,童真童语的小妹,扃牗而居听声辨位的小轩,修葺后而形制有异阁子,人去楼空的苍凉,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零零碎碎的记忆片段如流星般在脑海中滑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归宿,人至晚年,精神寄托显得尤为重要。零星一点光芒在熟悉又陌生的小轩中又放射出来。

血缘是国人之间不可分割的纽带。有了凤协鸾和,松萝共倚,便有了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有了舐犊情深,便有彩衣娱亲;有了埙篪相和,便有花萼相辉,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归属。那是我们可以避风的墙,是我们遮雨的伞,也是困难时的依靠,分享时的选择,学会爱自己的家人,在爱中长大的我们可以向这份善意与爱分享给陌生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根溯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血脉给予我们的归宿能让我们相聚在一起,友善在一起,团结在一起。

赤子情深,无往不利。《陈情表》道尽天下孝子至真至性。幼年失怙恃、伶仃孤苦的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尽心照顾祖母颐养天年。然而造化弄人,寒门贵子的李密面临着的是巨大的挑战。一面是皇恩浩荡不可不受的太子洗马之职,一面是常在床褥不得不顾的祖母养育之恩,两相比对之下,李密头也不回的踏上了违抗圣旨的路,《陈情表》由以诞世。“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如此衷言,应是涕泪俱下,呕心血提笔而书。不惧天子一怒的后果,更不畏仕途无望的黑暗,只是生生的立下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只求在有限的生命里报答祖母的恩情。

祖孙之情感人肺腑,是孤苦无依时的温情脉脉,是徐循渐进的谆谆教诲,是入仕之后的牵肠挂肚……归宿便在其中。

忠义这一课题照亮了人们在道德与信仰的海洋中航行的方向,忠义之人自寻一片净土找到与自我对话的宁静。忠,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实现;义,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维护。忠义的精神归宿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高尚境界,是对人性光辉的赞颂。除去至亲至爱,忠义之心克服人性本私的弱点,为忠义之人追寻毕生的归宿。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真真正正用行动证明他的志向与责任。可怜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空留一封警世衷言给阿斗:分析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指出北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详细规划了军事行动的策略后,诸葛亮对刘禅进行了语重心长的规劝,希望他能够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以图振兴国家。他更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历史教训,警醒后主。超越个人利益的忠诚,令人一览泪沾襟。

为匡扶汉室而奋斗终生,忠义是诸葛亮的归宿,是镌刻进肺腑的信念,出师一表显现出诸葛亮终身的命题。

归宿的答案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里隐匿着,或是一丝情爱,或是一分牵挂也可是一份品质。它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自主的去奉行的一种信条,为之践行终生,为之成功全力以赴,无论什么后果甘之如饴……

归宿,归宿,我们的一生都在追寻,都在靠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