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大学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学子文海
首页 >> 正文

<散文>天平执乎中

来源:法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3-20

当烟台大学校内的新蓬勃而生时,我总会想起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法律这座殿堂何尝不是如此?法学院内正义女神像在身庄严耸立,手执天平真正的司法剧场尚未拉开帷幕。千年以降,一代代法官们在天平两端进行着当事人间利益的衡量,用判例的丝线编织着法袍上的暗纹。

古罗马的《学说汇纂》记载着执政官阿奎利乌斯的判决,他让水流改道的判词至今仍在法学院的晨光里流淌。十二铜表法早已锈迹斑驳,但那些在集市争执中诞生的裁判,却像台伯河畔的野花,年复一年在判例的沃土上绽放。这让我想起去年深秋在课堂上旁听的那起"无人继承案",当老师提到《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条、法官最终将遗产判给了照顾老人十年的邻居的判决时,我少有地感到发自内心、熨帖而温情的认同——法律条文在此刻化作春泥,滋养出超越血缘、超越实证法的人性之花。

院内的獬豸石雕昂首向天,它额上的独角能刺破迷雾,却也需要法官用个案裁量的刻刀雕琢出棱角。2011年"指导性案例1号"确立的裁判规则,就像在法典的素绢上刺出第一针苏绣,此后两百余件案例渐次铺展,恰似江南园林的月洞门,使法律不致方凿圆枘般机械适用而折射出时代变迁晨钟暮鼓

马歇尔大法官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写下:"我们强调宪法是什么的最终阐释者,乃是司法的领域。"再观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油墨间浮动着判例制度生长的年轮。这些带着法庭余温的文书,既是法典投下的影子,也是司法者用良知点燃的灯火。就像布拉克顿在《英格兰的法律与习惯》中所述:"法律在法官的口中开花结果。"

我想象着:暮色中的审判大厅,国徽在穹顶投下庄严的投影。书记员整理卷宗的沙沙声里,我忽然懂得:成文法如河床,判例恰似水面泛起的涟漪。当太阳照常升起,那些在天平两端不断衡平、居中的司法智慧,终将成为法治长河里生生不息的浪花。

关闭